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三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是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的着作 。
某天,从网上看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学着用其中的几个方法,开始与儿子沟通 。它令我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对孩子遇到麻烦,第一的选择不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后果,成为他的同盟军 。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认同之后,才能有效地与他讨论,最终选择出合适的解决方式 。
”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 。……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 。“海姆·G·吉诺特博士是这样说的 。读完这本书,也反省了自己的习惯性思维 。
不是吗?因为自己很爱孩子,所以,自认为给孩子的建议都是正确的 。但孩子的反应是——不接受 。自己受到刺激的,并非一个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爱不被接受 。
还有,中国的父母,因为代代相传的权感心态,尤其是父亲,一般不愿意彬彬有礼地对低龄的孩子说话,总希望以最简单的命令,让孩子第一时间服从 。这中间,省掉了礼貌,也省掉了让他理解的过程,最终造成是,孩子将父母摆在了对立面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 。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 。作为妈妈的我也应该提前做点功课,好好学习学习他人的养子育子经验,学习把这种有效的沟通方法借鉴到我们与学生的沟通中,与学生实现有效地沟通,那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有着独立精神追求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