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 三 )


《朝花夕拾》带我们领略了鲁迅的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 , 相比起来 , 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美好啊 , 所以 , 我们更要珍惜现在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 渡过一个美好的、有意义的童年 。
《朝花夕拾》真的是一本值得好好品味的好书 , 它使我明白了许多 , 读完这本文学名着后 , 使我受益非浅 。

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三)
《朝花夕拾》 , 早晨的花儿 , 到晚上再去拾起 , 很有诗意的书名;同样 , 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 这本书使得我收益非浅 , 感触良多啊!
初读这本书 , 说实话 , 我也不是很读得懂 。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 。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 , 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 , 哪算得上什么名着?
后来多读了几遍 , 我明白了 , 不要把这样的名着当作佳作 , 其实 , 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先生的文字魅力所在 。它看上去很朴实 , 甚至比较口语化 , 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 , 让人感觉很亲切 , 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 , “说”到兴奋处 , 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 , 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先生的点点滴滴 。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 , 能以寸铁杀人 , 一刀见血 , 重要之点 , ()抓住之后 , 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是的 , 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 。一开头 , 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 , 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 。其实 , 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 , 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 , 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 。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 , 而人们却熟视无睹 , 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 , 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 , 不思学习 。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 , 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 , 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 , 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 , 我是比较喜欢的 。首先 , 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 , 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 , 读着读着 , 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 , 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 。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 。的确 , 对于这个妇女 , 鲁迅先生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 , 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 。不论鲁迅先生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 ,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 。而且我还发现 , 这个“长妈妈”跟“孔已己”很相似 , 同是旧中国的人民 , 遭遇也差不多 , 比如他们的名字 , 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 , 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 。可悲的人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