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朝读后感( 二 )



乾隆王朝读后感(三)
史学家们常说,历史反映的是当代 。意思大概是说,当代人往往会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来记录和评价历史 。最近,观《乾隆王朝》一剧,感受颇多,下面试谈一二 。
一、《乾隆王朝》中最吸引人的人物—和珅
《宰相刘罗锅》四十集,《铁齿铜牙纪晓岚》四十集,《铁齿铜牙纪晓岚续》四十三集,《梦断紫禁城》四十八集,《乾隆王朝》四十集 。浩浩荡荡两百多集电视连续剧离不开一个人物—和珅!历史对于和珅有很多记载,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他的故事及传说,在当今大多数人的眼中,和珅不是一个正面形象,而是个贪官的“典范” 。然《乾》剧中和珅的形象改头换面,由一个真小人摇身一变,变成个真君子,由一个大奸臣变成了大忠臣,由腐败贪官变成了专治贪官维护官场清廉、维护正义的化身 。可以说该剧的制作人们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大有“篡改历史”之嫌 。
且不论这种修改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单从一个电视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种“篡改”我个人比较喜欢,甚至有些佩服这个被修改了的曾经被万人唾骂的“和大人” 。(估计我是被误导了)本剧中的和珅没有王刚主演的《宰相刘罗锅》中的和珅那么艰险狡诈,也没有《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那么滑稽幽默,这个和珅的魅力体现在他的智慧与干练,他几乎被塑造成了男人的典范,()对国,对家,对自己都是一丝不苟,明明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 。对国堪称忠臣、能臣的代表,对家也是模范老爷,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勤勉上进 。
为什么和珅会被如此改写呢?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和珅这个人物在民间本身就是个具有争议的人物(在历史上的定性就是一个彻底的贪官),这导致他的艺术形象的可塑性很强;其二,电视制作人巧妙地把握了观众喜欢新鲜感这一特点,让大家换换口味,换一种视角来审读历史人物,以取得票房 。此前的几个乾隆剧中,和珅的形象大同小异,大家多少有些看腻了,突然看到和珅的另一种解读,会很自然的感到新鲜 。虽然该剧中和珅的形象和观众心中和珅的形象不吻合,但正是这种不吻合产生了心理距离,审美学有句话叫做“距离产生美”,这种距离主要是指心理距离,新和珅的“美”大概就来源于这种心理距离吧 。从纯粹文艺创作的角度上讲,这个和珅写的好,导的好,演的也好!
进一步细观此剧中的和珅,不难发现,剧作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否定和珅,但是这种否定不同以往,他没有从奸臣贪官的角度否定和珅,而是在否定乾隆时代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的同时,否定了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至忠至孝”,剧中和珅时时处处为了“皇上”考虑、着想,但是封建的帝王体制本身就是落后的,因此和珅的“至忠至孝”就成了“愚忠愚孝”,他维护乾隆也就是维护这个旧的落后的体制 。剧中的和珅可谓聪明睿智超出常人甚多,然这种聪明睿智由于他对皇上的千依百顺、百般迎合而大打折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