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朝读后感( 三 )


二、打破成见,重组历史人物关系 。
除了和珅之外,纪晓岚,刘墉等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们也纷纷登场,成为该剧的十分引人注目的“配角”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几个乾隆剧中,“纪大烟袋”和“刘罗锅”都是以绝对正面的形象登场,与身为“奸臣、贪官”的和珅可谓是水火不容 。而《乾》剧中,这三个人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共同辅佐乾隆皇帝,成为一个相当团结的领导小组,不见明争,更不见暗斗,这种关系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有些不太适应 。
如此更改人物关系也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观众对这种更改恐怕也是褒贬不一 。就个人观点认为,这种更改有些过分,虽说同朝为官有共同的利益和使命,但是也必然会有很多矛盾,剧中几乎没有看到这些大人物之间有什么矛盾,这就有些奇怪,有些不客观了 。
话说回来,《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过激,也不太真实 。这可能是因为为了加强戏剧效果,把他们之间的矛盾夸张化了的原因 。《乾》剧三者的关系又平和的过分,也算是一种夸张吧 。但是这种夸张似乎总让人闻到一种矫枉过正的味道 。
三、对旧中国体制的反思:对圣人世界的否定
中国文学作品自古有歌颂帝王将相的嗜好 。对“圣人”的崇拜可能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后遗症 。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圣人的世界,无论多么圣贤多么智慧,一个人或极少数的领导者也无法治理好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 。
乾隆皇帝也接受“民为重,君为轻”的教条,似乎也知道亿万民众蕴藏着无比巨大的力量 。但是身在封建政治集团最高处的他,只有全力维护这个体制,却无法看出这个体制的弊病 。此点可见于他在拒绝与英国人通商那个情节 。他的理由是大清自来重农抑商,与英夷通商与大清体制不符 。这个致命的错误在乾隆之后一直被清朝的统治者们继续奉行,直到西洋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 。
这种闭关锁国的政治思想一直在中国的政治统治阶层中反复流行,直到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门才彻底的向世界敞开,因此,中国经济才有了如今突飞猛进的发展 。
【乾隆王朝读后感】总体看来,《乾隆王朝》是一部正剧,而不是“戏说”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该剧以国家社稷命运为主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很有气魄,布景服饰也是一流 。人物鲜活,情节紧凑,虽然对和珅这个人物的定位有些大胆了些,受到很多观众和媒体的质疑,但总体来说还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