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读后感( 二 )


如果真的可以进行历史的穿越,我想我们也很难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譬如主人公在觉华岛上做出了辽东最为精彩的一次反攻,然而历史的事实是,尽管有规章制度要求冬季必须不间断凿冰,觉华岛上的七千官兵和他们的亲属对它置若罔闻,直到后金的骑兵踏上厚厚的冰层,这个承担着东北几十万粮食弹药供应的中转站就毫无抵抗的落入敌手,而袁崇焕在报捷的文书当中故意忽略了觉华岛的损失,在嘉奖的诏书公告天下之后才进行了轻描淡写的所谓修正,明朝数年财政收入的成果就这样轻而易举的灰飞烟灭 。明军对于制度的遵守纯粹取决于武将的个人好恶,甚至是文官的瞎指挥,而文官对于战报的忽悠的能力却极为擅长,好在大学士们对这一套更为擅长,几个混了几十年的老油条对战报的去伪存真的解读往往都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 。
这些都是明朝的沉疴,沉疴了三百年,我们即使有着现代的思想,也恐怕很难去扭转危险的战局 。和现代我们的想法不同,即便是天启去世、崇祯初继的时候,明朝也没有把白山黑水间的举兵看作严重的边患,历史书上写的萨尔浒战役在当时时并没有看作是一次转折,之后的熊廷弼、毛文龙都曾让努尔哈赤差一点没有喘过气来 。然而熊廷弼在东林党得势的时候作为楚党成员被罢,在阉党得势的时候又作为东林党一员被传首九边;毛文龙已经是东北唯一的总镇总兵,手持尚方宝剑,袁崇焕连报告也不打就把他杀掉了,让崇祯在北京背了黑锅还不敢说一个字 。或许长城并不是张廷玉们所写的那样被崇祯毁掉的,长城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雷峰塔,不过是被明朝上上下下无尽的短视和传统在不知不觉当中毁掉的 。
即便如今天,我们依旧没有完全的走出柏杨先生所叙述的中国人的窘境,因此在这里点评那一朝的风云人物的私心其实也未免汗颜 。明朝的制度培养出的是华夏史上最有骨气的士大夫,终明一朝,没有汉高祖开创的“和亲”,没有宋朝延续百年的“岁贡”,也没有清朝数不完的条约 。自从朱棣开创“天子守国门”这一制度以来,明朝就一反历代重兵拱卫京畿轻视边镇的常理,而是把最优秀的士兵集中在抗敌的最前线(宣、大、蓟、辽),很多的皇帝都在战场上留下了自己的记录,虽然有些被人为的贬低,有些却成为了明朝可怕的梦魇,但自始自终,他们都保有着大明的尊严 。
沉疴已然,风节足畏 。我之观明,深折此间 。

窃明读后感(二)
看完《窃明》后一直很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偶然看到下面这篇书评,觉得讲得很好,把我想说的和没想到的都说出来了,特此转过来 。以下为转贴:
追《窃明》这本书已经半年了,说起来也是个异数,一本网络小说能令我这半年天天中午守在电脑前等更新,自己想想都不可思议 。而《窃明》读到现在,也终于明白了作者灰熊猫的野心 。他是想以一本架空小说再造明史观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