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读后感( 二 )


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把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和命运的描写,同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 。《情感教育》反映了1840年至1867年间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法国社会生活,特别是1848年的革命贯穿其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瑰丽宏伟的社会画面 。作者把主人公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糅合在一起,显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弗雷德里克初到巴黎时,()在街头目睹了群众反抗金融贵族的集会,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当时采取了支持革命的态度 。但是,当他融入了巴黎的奢靡生活之后,便很快背弃了他原先的立常二月革命时,他还不由自主地来到街上,旁观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但到了当局镇-压六月起义时,他却躲在枫丹白露与罗莎娜特作乐;而拿破仑三世政变的时候,他更是忙于鬼混在罗莎娜特和当布赫兹夫人这两个女人之间 。弗雷德里克的失败经历,实际上也是他的堕落过程,福楼拜通过他的命运,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对年轻人的不良影响,揭示了那个时代使一部分资产阶级青年意志瘫痪、贪图享乐,乃至最终成为废物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感教育》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弗雷德里克一个人的命运,而且是1840年至1867年整个法国的社会状况 。

情感教育读后感(三)
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 。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 。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 。玛丽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 。后来,她终于被莫罗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 。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 。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 。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 。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 。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 。莫罗与出身贵族的实业家当布勒兹交往,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 。实业家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 。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 。他万分沮丧地回到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 。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 。莫罗羞愧难当,返回了巴黎 。一八六七年的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 。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
【情感教育读后感】爱,不一定拥有,就如弗雷德里克与阿尔努夫人一样最后是决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