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解说词:第四集·再构( 二 )


那个叫菲特的台风,卷起相当于六十八个西湖的雨水,在两天内倾倒在同一个国家南部,方圆只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公里的余姚 。尽管它与首都机场那场暴雨,造成的灾难的强度和后果有所不同,但因为相似的时代条件,它也获得了相应的新时代能够给它的一呼百应 。幅员千里的八方与它结下患难之交 。
我是宁波来的志愿者,永康的,气垫船厂家的,司机也是临时拼凑的 。
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志愿者,通过微信接收到一条信息,有两个家庭急要食品、水和奶粉,两个多小时涉水行进 。两个家庭获得了三天的给养 。一线的志愿者不断地接收到一个名叫“卓明救援平台”提供的信息,平台的负责人在千里之外的北京 。
北京大学医院的牙科医生郝南,业余时间创建的救援平台上有遍布全国各地的两千多名志愿者网友 。“菲特”台风民间救援群,为余姚每一份关切之间,划上最短距离的直线 。
江苏无锡的女孩安琪通过网络会议了解到前方志愿者心理上有安全保障的需求,在与一家保险公司负责人联系后,这家保险公司同意义务为前方一千多名救援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
在上海工作的余姚人沈吉利激活了自己所有的社交圈,余姚中学校友群、单身群 。来自上海、杭州、宁波还有余姚的五百名志愿者,仅用两天时间,就在上海和余姚之间搭建起了一条从筹集、运送,到接收、发放的完整通道 。
当关注的眼睛还在北京、昆明、西安、沈阳,关注的念头就已经传送成等待阅读的微信的红点,变成未读邮件的黑色提醒线,变成微博里转发评论,变成手机里收取新信息的滴滴声 。
网络技术导致沟通出现彻底的转变,每个人可以与谁沟通也有所变化 。因此,沟通的转变和对网络的需求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
一位身患癌症的单身母亲,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一个遗愿,希望她在网上赖以为生的网店“魔豆宝宝小屋”,不要因为她的去世而关掉,那是她留给女儿的礼物——一个母亲留给六岁的女儿未来生存的保障 。2006年4月18日,在目送六岁的女儿前往幼儿园的路上后,年轻的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 。于是,新时代创造的童话开始了 。杭州、成都、西安,来自全国各地的魔豆妈妈开始续写魔豆传奇 。到今天,这个由陌生人打点的网上店铺,已经存在了整整八年,从未打烊 。在这八年里,那些通过网络聚合、交替、值班,义务经营的母亲们,有的正在加入,有的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了,但它的队伍从来没有缩小 。这是没有特别组织者的八年,这是没有特定主人的八年,这是义务的八年,这是连绵的八年,这是还可以期待无数个八年的八年 。八年的岁月过去,荧屏、键盘和光缆,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的版图上,完成了这连绵不绝的接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