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卫星研发特点
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卫星研制近500颗小卫星在太空运行 。 目前 , 小型卫星的分类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 通常以重量来区分 。
根据萨里大学的分类方法 , 以成功开发和发射许多小卫星而闻名 , 小卫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重1000公斤~500公斤的小卫星被称为小卫星 , 成本约为5000万~2000万美元;重500公斤至100公斤的称为超小型卫星 , 造价约2000万至400万美元;重100公斤至10公斤的称为微型卫星 , 费用约为400万至100万美元;那些重量不到10公斤的被称为纳米卫星 , 花费不到100万美元 。 一些航空航天专家建议开发更小的微微米卫星和芯片卫星 , 这些卫星也更便宜 。
对于一般卫星 , 子系统重量占整个卫星重量的比例为电源、结构和姿态控制推进系统 , 分别约为37%、26%和21% 。 就投资而言 , 与上述顺序相反 , 卫星各子系统在整个卫星中的比例约为15%用于姿态控制 , 13%用于结构 , 10%用于供电 。 显然 , 在小卫星研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多计分系统的重量和投资 。
在减轻重量和提高功能密度方面 , 卫星姿态控制、结构和电源三部分具有很大的潜力 。 事实上各国研制和发射的现代小卫星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取得了越来越明显的成果 。
现代小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 称为探索和研究阶段 。 主要获得了微电子和高速计算机的使用经验 , 扩大了小卫星的应用范围 。 第二阶段为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 它已成为一个发展、应用和初步规模的阶段 。 它主要采用高科技成果 ,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性能、低成本、研制周期短的现代小卫星 。
21世纪初 , 现代小卫星进入第三阶段 , 主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 实现现代小卫星的快速发展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 包括矩阵管理模式 。 萨里大学的小卫星公司是一家集设计、制造、管理和技术转让为一体的高效研发机构 。
现代小卫星的发展代表着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 。 它突破了传统的一星多用、综合利用的设计思想 。 不追求全面、综合、完善 , 提倡简化设计 , 采用成熟的技术和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 , 实现通用化、组合化 。 只要不伴有单点故障 , 应尽量减少备份或不备份 。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
不可能下大力气探索和选择新的方式 , 然后遵循大规模卫星发展的旧模式 。 国外在小卫星研制中高度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等软硬件集成 , 积极建立各级设计数据 。 经验证明小卫星的研制不可能靠落后的设计制造技术和工作环境来实现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还必须有现代设计手段的支持 。 由于小卫星组成的星座数量众多 , 因此需要大规模生产 。 美国生产铱和全球卫星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 。 在20多天内制造一颗卫星令人耳目一新 。
迅速发展的现代小卫星的一个特殊用途是 , 它们可以经济地进行空间技术实验 。 美国已经用小卫星进行了许多这样的试验 , 其中一系列被称为“空间试验平台”的卫星具有更高的水平 。 该系列卫星每颗重量500~180公斤 , 工作寿命1~3年 。 它在近地轨道运行 , 适应性强 。 它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总装、测试和发射 。
美国还在1997年8月和12月发射了刘易斯和强力二号小卫星 。 前者是探索更快、更好和更经济的发展方法的小卫星技术倡议之一 , 后者用于验证一些新的空间技术 。 此外现代小卫星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们可以在军事上发挥巨大作用 。 它可以根据战场需要及时进行紧急发射 , 即使在战后被报废 , 因为这一小笔开支与高技术战争的成本相比非常划算 。 因此一些国家竞相研制各种军用小卫星 。
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批不同重量和用途的小卫星 , 在科学实验、资源调查、灾害预测、地貌测绘、环境探测和农业监测等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 研制小卫星是中国利用空间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 。 目前 , 中国正在研制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小型卫星 , 并将在空间建立星座系统
推荐阅读
- 重大成就!我国首颗陆地探测卫星升空,印度人惊叹:真是不可思议
- 最亮的彗星身上发生了不寻常的事
- 屡次碰瓷中国空间站,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到底想干什么?
- 中国航天2022首次开门红,长二丁的成功发射,对全球贡献多大
- SpaceX破自己记录!拟2022年每周发一次火箭
- 发现新的外卫星候选者:它是真的吗?答案让人好奇
- 如何下载使用0.5米全国卫星影像?
- 6万卫星名额星链占4万,太空流氓马斯克,帮美国军方圈太空轨道
- 美人鱼是真实存在的吗?盘点这些目击事件
- 英国Space Power公司计划开发在轨激光能量传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