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 通过对北方地区食草动物纹的分期研究,分析其发展演变脉络( 二 )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是辽西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繁荣期 , 食草动物纹主要分布于这一区域 , 仅有少量出自北京市或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 食草动物纹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 , 所饰器物种类齐全 , 涵盖武器工具、装饰品、车马器及容器 。
武器工具仍多见于铜刀和短剑 , 不过之前表现食草动物首部的特点在这一期已经不见 , 开始出现单体及群体食草动物纹 。 单体食草动物呈伫立状铸于刀剑柄首 , 动物种类有羊和马 。
群体纹多呈上下重复性排列装饰于刀剑柄部 , 少量呈相对分布状饰于“一”字形剑格短剑 。 另外 , 除延续之前的风格饰于匕外 , 开始出现盔顶部的伫立马纹 。 装饰品是这一阶段数量最多的一类器物 , 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 。
平面饰件占主要地位 , 表现食草动物首部、单体及群体纹饰同时并存 , 除小黑石沟出土的多件马首牌饰外 , 单体有蹲踞和伫立羊形、伫立马形及圆形外边框鹿纹 。 另外 , 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双鹿交媾纹、外轮廓呈三角形的虎噬羊纹及纵向长方形边框等群体食草动物纹 。
立体食草动物纹有单体蹲踞羊纹和人骑马纹 , 后者反映出狩猎在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开始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 车马器类型单一 , 仅见小黑石沟出土的鹿首马镳 。 容器仅见于这一期 , 共2件 , 出自小黑石沟和南山根遗址 , 分别饰于仿皮囊形器及双联罐 。
四、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出土食草动物纹的单位及地点有:大哈巴齐拉M1、老南船石砬山M741、林西井沟子墓地、玉皇庙墓地、小白阳墓地、梨树沟门墓地、龙庆峡别墅区墓地、甘子堡墓地、倒拉嘴墓地、范家窑子墓地、崞县窑子墓地、小双古城墓地、呼鲁斯太墓地、桃红巴拉墓地、凉城蛮汗山、鄂尔多斯伊克昭盟、水涧沟门墓地、于家庄墓地、固原沙川乡等 。
食草动物纹类型有:武器工具类短剑和铜刀Aa型Ⅱ式、Ac型Ⅱ式及Cb型Ⅱ式 , 装饰品类平面甲类Aa型、Ab型、Ac型、Ba型、Bb型、Bc型、C型 。
乙类在Aa1型、Ab1型、Bc型的基础上新增Ab2型Ⅰ式、Ab3型、Ab4型、Ac1型、Ac2、Ac3型、Bb型、Bc型及Bd型 , 丙类在Ac型、Ba型基础上出现Aa型Ⅱ式、Aa型Ⅲ式及Ab型 , 立体食草动物纹有Ab型、B型、Cb型 , 车马器类有C型马镳 。
这一期饰于武器工具的食草动物纹有所减少 , 主要有直柄刀剑柄首铸出的羊首和牛首形象和“人”字形剑格短剑剑首的相对分布状群马纹 。 装饰品数量最多 , 且以平面饰件为主 。
首部既有单一首部 , 亦有两个和多个首部 。 单体动物形在蹲踞羊纹、伫立马纹、蹲踞且分叉鹿角鹿纹基础上出现前后蹄相叠或四肢屈曲前伸的蹲踞状马纹、回首马纹、连环式鹿角卧鹿纹等 。 圆形外边框题材增多 , 在鹿纹基础上出现马纹和牛纹 。
群体纹有虎噬食草动物纹、双羊哺乳纹、纵向长方形外边框题材等 。 虎噬食草动物纹外轮廓开始向动物形转变 , 虎多呈蹲踞或俯卧状 , 羊所占的比重非常小 , 虎身由素面逐渐向有纹饰发展 。
双羊哺乳纹仅见于这一期 。 纵向长方形外边框的题材见于桃红巴拉墓地、柴湾岗及西岗墓地等 , 动物种类有马和鹿 。 另外 , 立体饰件数量较少 , 食草动物均呈伫立状 , 动物种类有羊、马和鹿 。 车马器仅见两端铸有马首的马镳 , 镳身弯曲 , 类型单一 。
五、战国中晚期
出土食草动物纹的单位及地点有:五道河子墓地、纳林高兔墓葬、玉隆太墓地、石灰沟墓葬、速机沟墓葬、瓦尔吐沟墓地、阿鲁柴登墓地、西沟畔墓地、马家塬墓地、清水刘坪村、马庄墓地、杨郎蒋河、米沟墓地、彭阳县白杨林村、西吉县陈阳川村、张街村墓地等 , 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南部及甘宁地区 。
食草动物纹类型有:装饰品类平面甲类Ac型、Bc型、C型 , 乙类在上一阶段Aa1型、Ac3型基础上新增Aa2型、Ab2型Ⅱ式、Ba型、Ca型、Cb1型、Cb2型 , 丙类Aa型Ⅳ式、Aa型Ⅴ式、Aa型Ⅵ式及Bb型 , 立体食草动物纹有Aa型、Ab型、B型、Ca型、Cb型及D型 , 车马器有B型车辕饰及Aa型、Ab型、Ba型、Bb型、Bc型杆头饰 。
本期食草动物纹已不见于武器工具 , 多发现于装饰品和车马器 。 装饰品类平面和立体兼有 , 平面食草动物首部数量有所减少 , 仅见清水刘坪出土的单牛首纹、马庄墓地出土的双牛首纹及石灰沟墓葬所出的多羊首纹 。
单体食草动物纹风格发生变化 , 除卧状羊形、伫立状鹿形饰件外 , 伫立羊形、四肢前伸抽象卧马形、圆形外轮廓羊纹、近长方形和横向长方形外边框题材较为多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