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南仁东:弃国外300倍高薪回国,用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基因 南仁东:弃国外300倍高薪回国,用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文章图片

基因 南仁东:弃国外300倍高薪回国,用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文章图片

基因 南仁东:弃国外300倍高薪回国,用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文章图片

基因 南仁东:弃国外300倍高薪回国,用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文章图片

基因 南仁东:弃国外300倍高薪回国,用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文章图片

基因 南仁东:弃国外300倍高薪回国,用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2017年秋天 ,

弥留之际的南仁东在病床上留下遗愿:
“丧事从简 , 不举行追悼仪式” 。
同年9月15日 ,
因肺癌病情恶化 , 南仁东病逝 。
就在南仁东去世的前一年 ,
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
工程落成并正式开启运作 ,
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精密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
从此一个硕大的“天眼” ,
成为了南仁东新的眼睛 ,
躺在贵州的喀斯特洼坑中 ,
替他好奇地打量着宇宙 。
01

500米的“天眼”有多大呢?
有人形容:
“相当于30个标准的足球场 ,
如果把它看成是一口盛满水的锅 ,
容量够全世界每个人分到4瓶水 。 ”
那这只看起来像铁锅的“眼睛” ,
能做什么?
简单来说 , 接受来自宇宙的信号 。
借助这个功能 ,
人类可以做很多事 ,
比如绘制宇宙精确地图、服务天气预报、
寻找地外文明 , 探索宇宙起源...
自第一次登上月球开始 ,
人类试图不断接触其他星 ,
奈何地球和其他星球的距离太远 ,
人类的设备无法自由穿梭行星之间 。
天眼犹如以智慧眼 ,
打开了窥探的通道 。
FAST落成之后 ,
先后发现了近200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 ,
并且还第一次捕捉到了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 ,
人类已知浩瀚的宇宙 , 中国“一眼”看近 。
“天眼”不仅让中国天文学家着迷 ,
国外的天文学家也同样为它“疯狂” 。
2020 年 4 月 ,
“天眼”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
很快就收到了各地科研团队的申请 ,
但最终中国只能尽量腾出 ,
约 10% 的观测时间用于共享 ,
竞争相当激烈 。
全世界都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 ,
找到外星人 , 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
挖掘资源 , 让后人走得更远 。
由此可见 , “天眼”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
02

2018年 ,
天空中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
这是国家天文台 ,
为表彰南仁东的突出贡献 ,
以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命名的 。
南仁东 , 这位中国的天眼之父 ,
在生命最后的22年光景中 ,
拒绝国外300倍工资 ,
一心回国钻研“中国天眼” 。
他没有奢望任何人记得他 ,
但他的科研梦想和爱国精神 ,
早已在科学的宇宙里 ,
成为了一颗无可替代的明星 。
那是1993年 ,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东京召开 。
当时的科学家提出 ,
全球的电波环境正在恶化 ,
而赶在恶化之前 ,
建造更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
才能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号 。
通过这场大会 ,
此时已是天文学界“宠儿”的南仁东 ,
深刻感受到我国科学的落后 ,
当即决定 , 中国也要建一个大望远镜 。
用他的话来说:
“在我眼中 , 知识没有国界 ,
但国家 , 要有知识 。 ”
万事开头难 ,
光是选址 , 就是个大问题 。
【基因|南仁东:弃国外300倍高薪回国,用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那么大的望远镜 , 要放在哪?
毕竟当时国内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
口径也不过25米 。
但南仁东也是倔脾气 , 说到就要做到 ,
他整装待发 , 和团队在中国大山里寻找 ,
经历了无数次滑坡后 ,
成功把初步方向定了——西南地区 。
于是从1994年开始 ,
北京到贵州单程两天两夜的火车上 ,
经常能看到一个戴着眼镜、帽子、
留着八字胡、穿着风衣的身影 。
这一奔波就是12年 ,
南仁东和他的团队 ,
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