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 Nature子刊:为何同性恋在进化过程中没有被淘汰( 二 )


其次 , 对于像诸如同性性行为这种广泛存在于众多物种中的性状 , 生物学家通常考虑的进化可能性是 , 这种性状只在该物种的共同祖先中进化过一次或几次 , 而不是多次独立进化 。 据作者统计 , 目前的同性性行为假说并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进化场景 。
最优识别策略和和由此产生的同性性行为
在此项研究中 , 研究作者摒弃了之前的常规思维 , 以一个独特且更为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动物的同性性行为 。 作者明确地不再将同性性行为视为异常的或与异性性行为相排斥的行为 , 而是承认动物个体和种群可以从事一系列的性行为 , 包括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大量组合 。
这一观点促使作者提出了以下不同以往的设想:如果同性性行为在动物开始有性行为时就存在会怎样?
【后代|Nature子刊:为何同性恋在进化过程中没有被淘汰】在作者的假设中 , 祖先动物的交配不关乎性别 , 换而言之 , 他们与两性个体的交配 , 那么他们完全无需仔细识别交配对象是否为异性 。
事实上 , 不加性别选择的交配是利大于弊的 。 配偶识别可能需要在生理和认知上作出代价高昂的适应 , 而在选择配偶时过度区分可能会导致个体错过得之不易的交配机会 , 这是一个巨大的适应成本 。
不分性别的个体之间的随机交配是利大于弊的
基于此 , 作者假设 , 当今动物性行为的多样性源于祖先的繁殖背景 , 即不分性别的个体之间的随机交配 。 在进化过程中 , 同性性行为在一些物种中所造成的繁殖成本压力变大 , 从而被自然选择淘汰 , 但在另一些物种中 , 同性性行为并不昂贵 , 因此它可能会持续存在 。
动物进行配偶性别区分的附加成本
Nature Human Behaviour论文认为 , 与同性性行为有关的遗传效应 , 会帮助异性恋者拥有更多异性伴侣 , 这将在进化中为他们带来更多后代 。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论文认为 , 不加性别选择的交配是最优生殖策略 , 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同性性行为的进化优势 。
总的来说 , 这两项研究都表明 , 同性性行为之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得以保留 , 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产生更多的后代 。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生物世界” , 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 , 不代表本号观点 , 无商业用途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涉及侵权问题 , 请联系我们 , 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WOSCI沃斯编辑 , 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 , 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 , 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SCI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SCI论文润色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