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气候变迁、能源废热怎么办?——专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吴欣洁教授( 三 )


现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的吴欣洁教授 , 是今年(2021)国内杰出女科学家第十四届新秀奖得主 , 近年来专注研究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 从热力学探讨至热电材料 。 其实 , 吴教授在大学时主修的是化工 , 后来转至研究材料领域 。 吴欣洁教授说:「我当时想研究绿色能源 , 甚至有点天马行空地想找出完全环保的材料来发电 , 因为希望作对世界有意义的事情 。 」
因此 , 吴欣洁教授的实验室称作「高性能热电材料与绿色能源实验室」 , 那热电材料到底是什么呢?基本上热电材料是以半导体材料为主 , 可以让「热」和「电」互相转换 , 目前「碲化铋(Bi2Te3)」与「碲化铅(PbTe)」是最常用的两种热电材料 。 而热电材料究竟是怎么做到不同能量形式的转换呢?
遇上温度差 , DoReMeSo~产生电流
首先 , 热电材料是如何发电的 , 如同吴教授实验室网站的第一行字「Where is a Delta-T there is an Electricity(哪里有温度差 , 哪里就有电)」 。 关键就在——「温差」 , 我们将P型和N型半导体排列成回路 , 再于两端施加不同温度 , 半导体上的电子就会往低温处跑 , 电子的浓度不同而形成了电位差 , 便产生电流 , 就像瀑布会由高处往低处流 , 这便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 , 例如太空探测器便是在核反应器周围贴上热电组件 , 且热电材料为全固态 , 相当安全 , 常用的材料系统为碲化铅 (PbTe) 。
那如果我们把发电的原理反过来 , 将电流通给它 , 也可以让半导体电子往同一端跑 , 电子流动的同时也会带走热 , 进而产生温差 , 达到致冷的效果 , 称为皮尔特效应(Peltier effect) 。 这在民生用品上较为常见 , 像是有些红酒柜便是利用热电致冷的原理 , 因此不需要压缩机 , 体积也可以缩小许多 , 常用的材料系统为碲化铅(PbTe)为碲化铋(Bi2Te3) 。
茫茫材料海中能够遇见你
那我们理解到温差能够产生电流后 , 就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了吗?当然没有 , 有句话说:「理想很丰满 , 现实却很骨感 。 」
而热电材料所面临的现实就是 , 大家最关心的「转换效率」 , 而能够代表热电材料转换效率的数值称为「ZT值」 , ZT值若大于 1 , 表示转换效率有机会大于 10% 。 「如果我们想找到 ZT值高的材料 , 就要它的导热差 , 但导电好 , 目前多锁定在半导体材料 。 」吴欣洁解释 。 除此之外 , 依据塞贝克效应 , 会在材料的两端施予温差 , 并且期望未来能够规模化生产 , 因此必须是具稳定性的材料 。 且希望热电材料能够是一种绿色能源 , 所以也不能含有会污染环境的成分 。 总而言之 , 细数这些考虑及条件后 , 发现要找到适合的热电材料简直比找到灵魂伴侣还难!
吴欣洁笑着说:「所以就像找伴侣一样 , 先确定你的首要条件 , 我们做的是绿色能源 , 所以希望能从环境友善的材料出发 。 」半导体材料通常是一个母元素再参杂其他微量元素 , 比如常用的碲化铅(PbTe)之中的铅 Pb对环境有污染性 , 寻找其他可替代的发电用无铅热电材料 , 也是目前迫切之议题 。
删去不符合首要条件的元素后 , 接着要开始寻找适合的材料比例 , 吴教授的实验室采用的方法是「相图(phase diagram)」 , 它就像是材料界中的 google map , 相图可以告诉我们对这个材料而言 , 最好的组成配比是什么 , 哪个区间的 ZT值可能最高 , 哪里的状态最稳定 。 然而 , 要制作出一张相图需要耗费的时间与人力成本十分可观 , 但相图数据库的累积却对未来材料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 因此吴欣洁也希望 , 之后可以和人工智能结合 , 加速数据的分析以及材料系统的研究 。
基本的相图可以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温度与压力时 , 材料的状态变化 。 本图为水的相图 。 文中的相图会再融入不同材料混合后的状态 。
用热发电行不行?热电材料的未来发展
吴欣洁也提及 , 热电材料的研究需要跨领域的专业 , 例如化工、物理、电机、制成等 , 国内在 2019年成立了国内热电学会 , 希望能够推广热电相关学术研究在国内的普及 , 提升基础研究与产业界的交流 。
关于热电材料未来的发展 , 吴教授表示 , 未来若能将环境中大量的废热回收 , 就能大幅度减缓温室效应及能源耗竭的问题 。 在民生用途上 , 或许能够在穿戴式设备安装热电组件 , 利用人体体温及环境的温差来发电 。
利用热电材料制作的穿戴式智能恒温贴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