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骸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鸡“占领”的?


遗骸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鸡“占领”的?
文章图片

遗骸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鸡“占领”的?
文章图片

遗骸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鸡“占领”的?
文章图片

遗骸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鸡“占领”的?
文章图片

遗骸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鸡“占领”的?
文章图片

遗骸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鸡“占领”的?
文章图片

遗骸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鸡“占领”的?
文章图片

鸡 , 是今天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 , 没有之一 。
目前 , 全世界的鸡已经超过200亿只 , 比全球人口的数量还要多几倍 。 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变成了我们餐桌上美味的烤鸡腿、炸鸡翅、小鸡炖蘑菇……
全球鸡肉产量变化(左 , FAO)和美味的烤鸡(右 , Pixabay)
可以说 , 今天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鸡的身影 , 人类的日常生活也已经离不开鸡 。 而这一切 , 要追溯到8000年前亚洲东南的那片丛林……
缘自厨余的“诱惑”
当时中国西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 生活着一种名叫“红色原鸡”(Gallus gallus) 的禽类 。 可能是禁不住人类厨余的诱惑 , 红色原鸡走进了人类的居住区 , 渐渐不再畏惧人类 。
缘分 , 也就由此开始 。
人类简直没法不喜欢鸡——它们能当打鸣当闹钟;能打斗供娱乐观赏;会自己找吃的 , 省心好养活;肉和蛋都能拿来吃;这样优秀的小动物(蛋白质)怎能拒之门外呢?
本想来蹭饭 , 后结果自己变成了饭 | Pixabay
于是 , 亚洲东南部的农民开始有目的地在自家的住所附近养起鸡来 , 迁徙途中可能也随时带着它们 。 这样 , 鸡从亚洲东南部的一隅 , 向北、向西和向东扩散开来 。
那么 , 鸡到底是如何从驯化中心扩散到整个亚洲 , 乃至整个世界的?虽然不能穿越回去看个究竟 , 但科学家根据考古记录、文字记载及基因记忆拼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
迈出占领亚洲的第一步
既然家鸡最早的驯化地是东南亚 , 它们在中国的扩散足迹应该是从南向北 。 不过 , 目前发现的考古记录尚不支持这种推测 。
2016年 , 中国和日本的考古学家对1800多块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早期禽类遗骨重新进行形态学分析 , 发现这些禽类遗骨绝大多数并不属于家鸡 , 因为它们的形态学特征更接近于中国比较常见的野鸡——雉 。
和家鸡同属鸡形目的“雉” | Pixabay
只有公元前3000-700年的河南省先王岗遗址 , 以及公元前2300-1900年的山西省周家庄遗址出土的禽类遗骨 , 比较符合家鸡的解剖学特征 。 另外 ,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的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家鸡遗骨 , 也获得考古学家认可 , 而且该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雉”和“鸡”写法已明显区分 。 由此推断 , 中国饲养家鸡的历史至少有3300年 。
殷墟出土甲骨文“雉”和“鸡”字写法区别 | 参考文献[3

可能是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 , 鸡骨容易腐烂 , 出土的家鸡遗骨比北方更少 , 也更晚 。 比如距今3000年的云南元谋大墩子文化遗址、距今2400年的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遗址 , 均发现了家鸡遗骸 。 但目前还不能判定南方地区饲养家鸡的历史就比北方晚 , 不妨等待更多的科学证据来加以验证 。
通过比对今天中国各省地方鸡种的基因 , 科学家发现另一个“反直觉”的现象:云南省虽然离家鸡驯化中心较近 , 当地特有鸡种与红色原鸡遗传关系也非常近 , 但中国很多地方鸡种并非从云南直接引入 , 而是存在多种母系遗传起源 。
云南地方家鸡品种 | 红河日报
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家鸡母系祖先可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引入 , 在华南地区繁育之后 , 逐渐往北向湖北、河南等地 , 往东向浙江、江苏、山东等地 , 往西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扩散 。 四川的家鸡快速繁殖不断向周边区域扩散 , 成为中国现代地方鸡种的重要母系来源 。
家鸡在中国北方地区繁衍生息之后 , 很自然会进入毗邻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 。 朝鲜半岛最早的家鸡考古记录出现在距今2400年前 , 而日本本土鸡最初是在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300 年期间通过朝鲜半岛传入 , 然后在公元794-1192 年期间从中国唐朝传入 , 另外还有18世纪从东南亚引入的鸡种 。 日本本土鸡种的遗传贡献主要来源于中国鸡种 , 少部分来源于东南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