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 彭富春:审美经验中的瞬间


武汉植物园 彭富春:审美经验中的瞬间

\">
审美经验活动中的感知、想象和情感等作为审美的心理活动 , 它们不仅敞开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奥妙 , 而且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经验的秘密 。 这在于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突显了生活世界的矛盾 , 聚集了生活世界的多重关系 。 首先 , 就时间性而言 , 它们是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其次 , 就空间性而言 , 它们是超越与回归的关系;最后 , 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还表现为个体与普遍的关系 。

【武汉植物园|彭富春:审美经验中的瞬间】■ 文| 彭富春
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比 , 审美经验是一个特别的时刻 。 从日常经验的中断到审美经验的注意的转变就出现了一种时间的发生 。 在审美经验中 , 时间还会出现那惊人的一刻 , 如直观时的顿悟、想象的飞跃和情感的激动等 。 在这样的时刻 , 美如同闪电般现身 。 同时 , 人也惊奇地瞥见了它 。 这是什么样的时间?它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吗?如果它是的话 , 那么它意味着什么?如果它不是的话 , 那么它又意味着什么?
时间是一个谜 。 无论是日常的思考还是哲学的沉思都一直在追问它 。 当我们不问时间是什么的时候 , 我们似乎还知道它 , 理解它;但当我们问时间是什么的时候 , 我们却茫然无知了 。 时间仿佛是一个虽被人感觉其存在但又无法被把握其本性的精灵 。
一般来说 , 时间都表现为物理的时间 , 是万物运动的距离 。 人们以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不同的旋转周期为尺度表明时间 , 如日、月、年 。 因此 , 时间的现象成为了太阳的升起又落下 , 白昼和黑夜的来临和交替;月亮的圆了又缺 , 缺了又圆;四季的变化 , 草木的荣生和枯衰 , 等等 。 在这样的自然过程中 , 时间自身的本性就是绵延和间断 。 就绵延而言 , 它如同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线;就间断而言 , 它是一条可以分割的线 , 从年月日到小时和分秒 。 这种绵延和间断的时间是一个从过去到现在并到将来的线 。 作为如此 , 时间重复自身 , 周而复始 , 因此就出现了一日复一日 , 一年又一年 。 但在自身重复中 , 时间呈现出同一和差异 。 时间的同一性意味着它在每年、每月和每日的轮回中向自身回归 , 是一样的年月日 。 但时间的差异性意味着它在每年、每月和每日的轮回中向自身偏离 , 是它样的年月日 。 于是 , 人们说 , 一方面太阳每天都照样升起 , 但另一方面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
日月所形成的距离成为了时间的自然尺度 。 现代的钟表则将这种时间空间化 。 人们只要看看表盘上的刻度便知道到了何时 。 但自然的时间无生无死 , 无始无终 。 谁也说不清时间是从哪里开端的 , 又去哪里终止的 。 时间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走着它自己的路 。 时间就是消失 , 不断地过去 , 并且不可逆转 , 永不复回 , 就像那一去不复返的流水 。 孔夫子感叹着:“逝者如斯夫” 。 时间的轮回也只是这个消失的轮回 。
但时间除了表现为物理的时间 , 也表现为心理的时间 。 其实 , 心理时间并不否认物理时间的存在 。 但它在采用物理衡量尺度的同时 , 还引入与之不同的另外的尺度 。 这个尺度就是心理的时间意识 , 也就是人们心理觉得时间如何 。 因此 , 时间的长短不是依据物理时间的刻度 , 而是依据心理时间的感觉 。 如果时间是这样的话 , 那么它就改变了自身的绵延和间断 。 这就是说 , 自然时间的漫长可以变为心理时间的短暂;同理 , 自然时间的短暂可以变成心理时间的漫长 。 日常语言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心理感觉的表达 。 如“光阴似箭 , 日月如梭” , 或者“度日如年”、“一日三秋”等 。 不仅如此 , 心理时间在对于时间的当前化体验中 , 还产生了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 于是 , 心理时间打破了物理时间的线形特征 , 而使时间变成了多维度、多方向的聚集 。
因为时间表现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 , 所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 , 认为时间的本性或者是客观的、或者是主观的 。 时间的客观论者认为时间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 。 和空间一样 , 时间是事物的存在形式 。 因此 , 时间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 与此相反 , 时间的主观论者认为时间是人的心理感觉的直观能力 。 与空间感一起 , 时间感使人的感觉能够把握感知的事物的现象 , 确定其先后顺序 。 必须承认 , 这两种理论在理解一般的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是有效的 。 但是它们却无法解释人的存在的时间本性 , 即解释时间自身是如何发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