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 痛失诺奖后,基因编辑又往前走了一步


基因编辑 痛失诺奖后,基因编辑又往前走了一步
文章图片

出品丨虎嗅医疗组
作者丨苏北佛楼蜜
【基因编辑|痛失诺奖后,基因编辑又往前走了一步】题图丨Unplash
2012年8月17日 , 詹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和埃玛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lle Charpentier)合作 , 在Science 杂志发表了基因编辑史上的里程碑论文 , 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工作原理 。
华裔科学家张锋随后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 , 首次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改进并应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 。 自此 ,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最耀眼的技术正式宣告诞生 。 三人的命运也因一项技术的出现而彼此交织 , 聚焦在诺贝尔奖的角逐上 , 但最终以张锋与诺奖是失之交臂而短暂告终 。
8月31日 , 张锋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围绕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13系统的最新研究 。 这项研究声称开发了目前最小的CRISPR/Cas13系统 , 可以更好地在体内进行RNA编辑 , 来治疗各种疾病 , 这一研究会给基因编辑带来哪些改变?我们离基因编辑又进一步了吗?
编辑RNA
CRISPR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生菌基因组中的特殊DNA重复序列家族 , 充当了防御外源遗传物质的“基因武器” , 全称为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 翻译为“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 分布在40%的已测序细菌和90%的已测序古细菌当中 。
其中 , CRISPR序列由众多短而保守的重复序列区(repeat)和间隔区(spacer)组成 。 重复序列区含有回文序列 , 可以形成发卡结构 。 而间隔区比较特殊 , 它们是被细菌俘获的外源DNA序列 。 这就相当于细菌免疫系统的“黑名单” , 当这些外源遗传物质再次入侵时 , CRISPR/Cas系统就会予以精确打击 。
CRISPR位点结构图
而在上游的前导区(leader)被认为是CRISPR序列的启动子 , 上游区域还有一个多态性的家族基因 ,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和CRISPR序列区域共同发生作用 , 他们被命名为CRISPR关联基因(CRISPR associated) , 缩写为Cas 。 目前已经发现了Cas1-Cas13等多种类型的Cas基因 。
Cas基因与CRISPR序列共同进化 , 形成了在细菌中高度保守的CRISPR/Cas系统 , 这是一种原核生物的免疫系统 , 用来抵抗外源遗传物质的入侵 , 例如噬菌体病毒和外源质粒 。 同时 , 它为细菌提供了获得性免疫:这与哺乳动物的二次免疫类似 , 当细菌遭受病毒或者外源质粒入侵时 , 会产生相应的“记忆” , 从而可以抵抗它们的再次入侵 。
CRISPR/Cas系统可以识别出外源DNA , 并将它们切断 , 沉默外源基因的表达 。 这与真核生物中RNA干扰(RNAi)的原理是相似的 。 正是由于这种精确的靶向功能 , CRISPR/Cas系统被开发成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 , 张锋就是研发这一工具的先驱之一 。
在自然界中 , CRISPR/Cas系统拥有多种类别 , 其中CRISPR/Cas9系统是研究最深入 , 应用最成熟的一种类别 。 现在 , 在实验室里 , 人们就可以使用CRISPR/Cas9技术轻松地实现基因编辑 , 但这一系统通常被用于编辑DNA , 对于人体内另一种重要的遗传物质RNA则稍显疲软 。
另一种蛋白Cas13则可以很好作用于RNA的蛋白 , 它被地应用于RNA表达敲低、RNA单碱基编辑和RNA定点修饰、RNA活细胞示踪以及核酸检测领域 。 相比于传统的RNA干扰技术 , Cas13系统具有更高的敲低效率和特异性 。
最重要的是 , 相比于Cas9介导的DNA编辑技术 , Cas13蛋白不会对基因组造成永久性改变 , 甚至可以通过药物来调控RNA编辑 , 使其具有可逆性 , 因此在疾病治疗上具有比较独特的优势 。 张锋在研究中强调 , 他们找到了最小的Cas13蛋白 , 并将其命名为Cas13bt , 它的大小只有其他Cas13蛋白的一半 , 因为小所以递送更加方便 。
不会完全取代RNAi技术
张锋的研究就围绕这一系统 , 但他并非首个研发出CRSPR/Cas13的科学家 。 早在今年5月 , 中科院脑智中心(中科院神经所)的科学家杨辉及其团队在Nature Methods也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称 , 通过对微生物大规模宏基因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发现两类新的CRISPR/Cas13系统 , 可以用作开发RNA编辑的基因治疗手段 , 效果同样类似于RNAi , 阻断相应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 , 让基因沉默 。
杨辉团队的博士后及参与研究的研究人员之一周英思告诉虎嗅 , 与张锋的研究相比 , 二者的Cas13蛋白序列上存在很大的重叠 , 不同点在于双方的实验体系的不同 , 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研究策略 , 例如张锋老师的文章都很少涉及流式细胞实验 , 而杨辉老师的文章则很少涉及生化和原核细胞实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