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 又一爆红流量“选妃”,惨遭央视痛批:封杀( 二 )


央视有一句话说得正中要害 。 “如果让一个徐某根成功 , 就会有无数个徐某根逐利起舞 , 他们会选择更油腻、猎奇的方式撩拨大家的神级 , 直至让审丑内卷 , 伤害公序良俗 , ”追逐热点无可厚非 , 但必须搞清楚一件事:网络不是个人私域 , 而是公共空间 。 丑态横行、正气不彰、毫无底线等风气 , 不应该弥漫在这个我们共同的网络空间中 。4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 , 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如是说 。 诚然 ,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 造就了多样化的娱乐需求的满足方式 。 但是这也放大了人性 , 异化了某些文化 。 越来越多正常人 , 成了镜头里一个个没下线的“奇葩” 。 于是 , 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 人们开始变得没有耐心 , 变得很容易焦虑 , 同时也逐渐变得庸俗 , 变得不愿意深度思考 。 其实“审丑”就是网红们在兜售丑态 , 通过夸张、出格的举动吸引人们关注 。 网红与观众共同沉浸在审丑的环境中狂欢 。 只是到了最后 , 依旧离不开商业炒作与流量变现 。 说到底 , 审丑文化不过是亚文化的一种 , 其丑态传播破解了千篇一律的高颜值假象 , 缓解了人们的审美疲劳 。 审丑文化的出圈 , 或许不必一杆子打死 , 但同时也应该注重正确的价值导向 。 曾经也有一位网红 , 以审丑吃人的“排遗”为炒作点 。 但后来他也为此感到悔恨 。


“你们好好的 , 考个好成绩 , 给自己的父母争点光 。 ”“别跟我学 , 以后没出息 , 真事!”“说句实话 , 我现在已经成为笑话了...”
对于观众而言 , 审丑可以放松 , 但不能一味地沉浸在这种狂欢中 。 为这些视频买单 , 到最后除了猎奇之外 , 一无所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