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女科学家流失之殇


乳腺癌 女科学家流失之殇
文章图片

乳腺癌 女科学家流失之殇
文章图片

乳腺癌 女科学家流失之殇

你有没有听过类似的说法:
女性与男性的大脑结构不同 , 所以女性不适合从事数学/工程?
科学 , 指导人类认知、决策和行动的最佳武器 , 没有停止过寻找证明男女不同的证据 。
北大的戴锦华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 她被邀请与一位男教授论战 , 对方在公开媒体声称女性是弱智的、劣等的、跟高等文化无关的 。
而防止这种新偏见的根本办法 , 就是提升女性在科研工作中的代表性 , 产生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 。
但现实是 , 尽管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推出了科学女性友好政策 , 依然没能阻止更多女性从科研岗位中流失 。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数据显示 , 进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女性员工 , 有52%的人选择了半路退出 , 比例是男性员工的两倍 。
这就有点尴尬了 。
一边是各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 , 不断鼓励更多女童、女大学生学习STEM课程;一边是女性尽管选择投身科研 , 也更容易被“劝退” 。
就像小学数学题中那道一边注水一边放水 , 然后问“泳池多久注满”的憨憨题型一样 。 如果答案是“80-100年”(《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认为非洲达到两性均等还需要95年) , 无疑代表着国家支持和女性个人努力的浪费 。
想要答好这道题 , 或许要先寻找女性科研职业生涯当中 , 那些隐秘的前提条件 。
已知条件:被隔离的女性与科学
在此前的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3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事件中 , 有不少读者留言 , “同等条件女性优先”“延长女性申报项目年龄”等等政策 , 算不算是“逆向歧视”呢?
如果你知道 , 女性研究人员遭遇着职业性别隔离 , 或许就更容易理解上述政策的意图——当一个人被屏蔽在场外 , 需要更多木板来造箱子 , 才能让自己被看见 。
今天 , STEM领域的女性受教育人数和占比都不少 , 根据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的报告 , 女性目前占世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士和硕士毕业生的53% , 但研究人员仅占30% , 女性离开该部门的比率远远高于男性 。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曾调查过学术界“消失的女生”现象 。 在求学阶段女生男生数量几乎相同 , 但在研究所和院系岗位中 , 女教授的比例只占两成 。 那些没有做教授的女性在科研世界中“消失”了 。
对此 , 曾任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颜宁深有体会 。 她曾公开表示 , 博士生入学阶段和实验室中 , 女生的表现都很出色 , 但求职的时候 , 分化就产生了 , PI(学术带头人)阶段女性数量锐减 。
可以想见 , 如果没有上述友好政策的鼓励 , 或许很多女性在选择是否投身科研工作的时候 , 就会打消念头 。
那么 , 为什么女性的科研职业生涯 , 相比男性更难启动、更容易中断呢?
两个限定:女性科研生涯之殇
目前 , 对大脑结构、功能、认知发展等的研究 , 没有发现在科学方面男女之间有任何显著的生物学差异 , 因此 , 生理差异不足以解释女性科研生涯之困 。
从求职过程到职业发展 , 科研岗位对女性缺乏吸引力及友好度的原因 , 主要还是社会文化所导致的 。 我们将其简要归结为两个部分 。
一是性价比 。
如果你知道一项工作又苦又累、回报还不可预知 , 你还会为它投简历吗?必须承认 , 女性的职业生涯风险更高、更需要步步为营 。 一个调查也显示 , 女性往往只申请她们认为自己有奋斗机会的工作 , 或者是岗位需求与个人资历高度匹配、是认为自己足够好才能加入的机构 。
而当前的STEM领域研究工作 , 真的能让女性毫无疑虑地投身其中吗?从现实来看 , 科研工作对女性有着不一样的衡量标尺:
更高的期望 。 女性需要在工作中做得比男性更好 , 才能获得同样的尊重和发展机会 。
更高的负荷 。 女性往往需要比男性花更多时间参与教学、指导工作 。 疫情之后 , 居家办公的女性科研人员可能还需要兼顾家庭、儿童照护等任务 , 这使得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发起研究项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