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俗话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八月十五与秋分有啥关系?

【秋分|俗话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八月十五与秋分有啥关系?】
秋分 俗话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八月十五与秋分有啥关系?
文章图片

秋分 俗话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八月十五与秋分有啥关系?
文章图片

秋分 俗话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八月十五与秋分有啥关系?
文章图片

秋分 俗话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八月十五与秋分有啥关系?

农历已经进入八月了 , 在农历的八月之中 , 有一个重要的节日 , 那就是中秋节 。 中秋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 也被称为“月夕” 。 老话说:“月夕秋分前 , 必定是灾年” , 是啥意思?中秋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中秋节是如何产生的?
每个季节都由孟、仲、季三个月所组成 , 农历的八月也是秋季的仲月 , 仲月也叫仲秋 , 以前的“仲秋”与“中秋”是通用的 , 中秋节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 而中秋节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天象的崇拜 , 在夜空中 , 月亮是最大最亮的 , 所以中秋节也要“月夕” 。
月亮每时每刻都在绕着地球运行 , 大约二十七天七小时多运行一圈 , 然而地球本身也在运行 , 所以月亮每次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间为二十九天半 , 也就是一个月 。 然而由于太阳引力的缘故 , 导致月亮的运行轨迹并不是固定的 , 所以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也是时远时近 。 最远时约为四十万千米 , 最近时约为三十六万千米 。
在一年之中 , 农历的八月份是月亮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 , 所以八月十五的月亮看上去最大最亮 , 就是因为距离比平时近的缘故 。 于是人们就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 然而这已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了 。
其实最初的中秋节来源于古人“祭月”的习俗 ,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 , 最初是皇家的礼仪之一 , 后来就演变成了以“团圆”为主的习俗 。 最初的中秋节叫“祭月节” , 因月亮属阴 , 因此祭月的习俗主要由妇女来完成 , 所以民间还有“男不祭月 , 女不拜灶”的习俗 。
中秋祭月有啥含义?
其实最初的“祭月节”并不是八月十五 , 而是秋分 。 俗话说:“春祭日 , 秋祭月” , 意思就是春分祭太阳 , 秋分祭月亮 。 春分和秋分时 , 太阳经过赤道上方 , 所以这两天都是白昼和黑夜一样长的 , 但是春分之后 , 白昼开始比黑夜长 , 秋分之后黑夜开始比白昼长 。
白昼加长就是阳气增长 , 黑夜加长就是阴气增长 , 所以“春分朝日 , 秋分夕月” 。 每到春分那一天 , 帝王就会出东门外祭拜太阳 , 到了秋分时 , 就会出西门外拜月亮 。 这种祭祀的活动是为了“迎气”的 。
春分拜太阳的目的就是迎接阳气的 , 而秋分拜月亮是为了迎接寒气的 。 因为从秋分开始 , 阴气就开始左右万物了 , 所以万物春分而生 , 秋分而成 。 因此春分的早晨去东门外拜太阳 , 秋分的傍晚去西门外拜月亮 , 并且还有各种仪式以及歌舞等 。
而这种“祭月”的习俗最初是皇家的礼仪之一 , 后来传到了民间 , 北宋时期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 由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大最亮 , 于是人们就把祭月的习俗该成了八月十五 。 但八月十五只是月圆之夜 , 并不能反映出气的变化规律 。
月夕秋分前 , 必定是灾年
月夕就是中秋节 , 指的是八月十五 , 而中秋节是从秋分祭月的习俗中演变而来的 , 而“祭月”的习俗则是迎接寒气的 。 真正的“祭月节”是在秋分 , 因为秋分那一天 , 太阳正好运行到赤道上方 , 并且会继续南行 , 从那一天开始黑夜才比白昼长 。
如果秋分在八月十五之后 , 也就代表着祭拜的仪式早了 。 在一年之中 , 春分到秋分之间 , 白昼比黑夜长 , 秋分之后 , 黑夜比白昼时间长 。 春分迎接阳气 , 就是因为春分到秋分之间属阳 , 而秋分迎接寒气 , 也是因为秋分之后到春分之前属阴 。
而这种属相可是纯粹的 , 比如立秋之后 , 金气开始增强 , 阳气开始收敛 , 但并不是说阳气完全消失了 , 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 到了秋分那一天 , 金气升到最强并开始减弱 , 那一刻阳气已经完全收敛消失入土了 。
如果八月十五在秋分之前 , 也就意味着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在属阳的时间段里面 , 月亮属阴 , 八月十五的月亮阴气最重 , 处于属阳的时间段里面就为不当令 , 也就预示着是灾年 , 所以就有了“月夕秋分前 , 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