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 惊险!印度老人遭鬣狗突然袭击,人在野外遇到鬣狗要如何应对?( 二 )


棕鬣狗
褐鬣狗的“学名”叫棕鬣狗 , 从字面意思就能得知这种“鬣狗”的体毛主要呈棕褐色 , 除了腿上有斑纹外身上其它部位几乎看不到斑纹 , 不过其体毛有时候也有其它色形变化 , 常见的有赤色、近黑色以及灰色等 。
棕鬣狗的体型大小与条纹鬣狗 , 且体形似犬 , 成年个体头体一般长1.1-1.25米 , 体重大约有40-55公斤 , 主要是群体活动且由雌兽统治 , 通常是昼伏夜出 。
棕鬣狗不仅视力和听觉都很好 , 其嗅觉也是极其的灵敏 , “群员”之间可通过嗅觉来彼此取得联系 , 不过这种鬣狗也具有杂食性的特点 , 瓜果蔬菜以及小动物、腐肉等什么都吃 , 经常“尾随”在狮子、猎豹等猛兽的后面“捡漏”或“抢食” , 因此被称为草原上的“清道夫” 。
不过 , 棕鬣狗的分布范围很小 , 属于鬣狗科的四种动物中分布范围最小的一种 ,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的热带稀树草原和荒漠地带 , 但是种群数量较为稀少 , 几乎从原产地之一的南非绝迹 , 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
土狼
土狼虽带有一个“狼”字 , 但是与真正的狼没有直接的关系 , 并且他与条纹鬣狗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 主要体现在全身被浓密的针毛所覆盖 , 并且有明显的黑色垂直条纹 , 不过土狼与条纹鬣狗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 主要土狼属于鬣狗科的四种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 , 成年个体体长约80公分 , 并且土狼的四条腿“小腿部”全都是黑色的 。
与鬣狗科的其它三位“亲戚”不同的是 , 土狼前肢长、后肢短 , 这种身体“构造”不利于奔跑 , 因此注定了它不能进行“打斗”或快速“逃跑” , 并且土狼比较胆怯 , 遇到危险只会通过喷出有麝香气味的液体迷惑天敌 , 因此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 , 逐渐进化成特化的食蚁动物 , 主要食物是白蚁 , 可以通过灵敏的嗅觉嗅到兵蚁分泌的气味从而找到蚁穴 , 直接用舌头舔食 , 成年土狼一晚上大约能吃掉25万只白蚁 。
除此之外 , 由于土狼具有夜行性 , 在白蚁少的时候那些在夜晚出来活动的昆虫也是它捕食的对象 。 不过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原不断退化 , 不仅土狼的栖息地受到影响 , 其食性也在逐渐转变 , 有时候也捕食小动物或吃一些肉食动物的“剩菜残羹” 。
值得一提的是 , 由于土狼特化的食性 , 也就是主要舔食白蚁或捕食昆虫 , 因此不适合成群活动 , 也就是说土狼大多是独自觅食 , 有时候甚至连“情侣”之间也是处于“分居”的状态 。
土狼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北部沿海地带和南部地区 , 主要天敌是家犬、狮子、豹子以及大型蛇类等 。 不过有人指出 , 尽管土狼是鬣狗科中最弱的一种 , 但是在非洲大草原这个自然的“大绞肉机”里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 除了一些独特的生存本领外 , 或与它“拟态凶猛的缟鬣狗”也有关系 , 看上去比较凶猛 , 有些食肉动物就不敢轻易招惹它了 。
人在野外遇到鬣狗怎么办?上文中介绍了鬣狗科下的四种动物的一些情况 , 从分布情况上来看 , 在我国野外遇到鬣狗的概率几乎为零 , 除非像“杭州野生动物园金钱豹外逃事件”那样 , 否则可能性真的不大 。
但是在非洲、中东、阿拉伯半岛以及印度等地遇到鬣狗的概率还是存在的 , 不过由于不同种类的鬣狗其食性、生活方式等都不尽相同 , 因此对人类的伤害也就不相同 。
在鬣狗科鬣狗科的四种动物中 , 条纹鬣狗和土狼以独居为主 , 且土狼性情胆怯 , 因此这类独居的动物一般情况下相比较弱 , 或者说一般情况下不敢轻易攻击比自己体型大的“猎物” 。 而斑鬣狗和棕鬣狗喜欢群居 , 通常是与狮子“战斗”在一起 , 因此排在“非洲一哥平头哥”之后 , 被称为“非洲二哥” , 也是非常凶猛的存在 , 落单的狮子 , 见到鬣狗也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走 。
斑鬣狗和棕鬣狗的凶猛之处 , 不仅表现在单个个体善于奔跑、咬合力强等方面 , 更在于群体活动上 , 它们都是成群结队进行活动的 , 并且会上演“掏肛”这种“独门绝技” , 就连狮子、河马、非洲野牛也闻风丧胆 , 因此也被称为“掏肛兽” , 所以人一旦在野外遇到这两种“鬣狗” , 生存机会可以说是非常微妙 , 因为想跑过时速约50公里的鬣狗不现实 。
但是只要有一线生机 , 都不要放弃 , 包括“学”花豹上树、找树枝等当“武器”、以及双手展开或举起等“变巨人”都是方法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