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看腻了“黑马豪取冠军”的开挂故事,音乐综艺能不能长点心?

2020年,虽然娱乐产业不景气,但并没有耽误音乐综艺的井喷。
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综艺破土而出、争奇斗艳,从“歌手”到“好声音”再到“乐夏”,数量可观,主题广泛,类型多样。
这些综艺为大众的夜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节目|看腻了“黑马豪取冠军”的开挂故事,音乐综艺能不能长点心?
文章插图

但是回顾历年来的爆款音综,大家会发现,所有的音综基本都绕不开一个模式,那就是竞赛。
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这一类的个人选秀竞赛。
还有《一起乐队吧》《明日之子》《我们的歌》这一类自由组队竞赛。
更有《乐队的夏天》《炙热的我们》这一类“大型多人团战”。
除了参赛者的身份不同、形式不同,这些音乐综艺都是各种各样的花式竞赛。
无论节目演绎方式多么出彩,参赛者展示得多么全面,最后落到的还得是“排名”二字。然后就是熟悉的优胜劣汰、泪洒现场、复活突围,决赛争冠这一类的戏码。
观众被自己喜欢的参赛者吸引来看综艺,却不得不为竞赛买单,成为无情的投票器。眼看着自己喜欢的嘉宾被拿来厮杀,成为“话题制造器”,甚至于被“祭天”,作为粉丝的观众心中自然会有各种的意难平。
节目的热度、讨论度是上来了,但是观众缘也下去了。
在这个音综井喷,却出现同质化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问题真的需要好好思考。音乐综艺,真的要“打打杀杀”才好看吗?
音乐综艺采用竞赛形式,其实由来已久。
节目|看腻了“黑马豪取冠军”的开挂故事,音乐综艺能不能长点心?
文章插图

早在1984年开始举办的“青歌赛”,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电视声乐权威赛事。但当时的“青歌赛”是以选拔歌手为主要目的。
整个节目流程采取选手演唱——评委打分的形式,流程较为严肃,而且不会产生什么突发事件增添节目效果,因此显得稍稍有些枯燥。
同时,由于是专业评委评审,观众没有什么参与的机会,所以观众收看热情也有不足。其热度就被随后涌来的,采用大众评审的选秀节目抢去了。
当观众成为评审之后,观众打破了屏幕的限制,能够以“缺席”的方式,直接参与节目的流程,甚至决定了竞赛的走向,观众与选手的位置,在这一刻被交换了。
如果说以前的竞赛,是观众在下面看着高高在上的选手表演。那么观众参与评审的竞赛,就是坐在高处的大众评审“审视”着选手们的表现。
节目|看腻了“黑马豪取冠军”的开挂故事,音乐综艺能不能长点心?
文章插图

观众们会觉得,自己是节目的控制者,甚至是选手命运的控制者。这种身居高位的满足感,确实是同时段的其他综艺无法比拟的。
同时,选秀类节目采用的素人竞赛的形式,又让观众在评价之余,也会产生“我上我也行”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激发了观众对节目赛程或是某个选手表现的特别关注,又引发了观众对赛事的热烈讨论。
甚至,大批的观众开始踊跃参加选秀,亲自为节目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但是,造星梦总会破灭,素人选秀也会陷入疲软期。
在这之后,对成熟歌手的审视又开始上演了。《我是歌手》带来的歌手之争,还有随后《天籁之战》《梦想的声音》带来的歌手与素人之争,无疑又为观众增添了新的快乐。
歌手本身又比素人具有更高的热度和话题度。因此知名歌手作为选手登台,无疑为节目自带了流量。
节目|看腻了“黑马豪取冠军”的开挂故事,音乐综艺能不能长点心?
文章插图

在这种节目影响下,观众的评价对象开始上升,由素人上升到成名歌手。不知不觉间,大众听审们就把自己放在了和歌手相当,甚至于比歌手还高的位置上。
如果说《我是歌手》中歌手之间纯技术的比拼会让观众感到有距离,那么《天籁之战》《梦想的声音》歌手与素人的竞技中,素人pk掉歌手的那一刻,对观众的冲击是巨大的,观众的代入感也更为强烈的。
不得不说,用竞赛的方式做音综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强的紧张感与冲击感。竞赛模式也是很容易创造话题的一种节目模式。
但在“人人追求慢生活”的当下,慢综艺被推崇,观众的口味也开始发生改变。
认清了“文无第一”的观众,已经不再盲目崇拜名次,做什么“造星梦”。观众更为欣赏的,是选手们争取名次奋斗的过程。
观众也不再那么喜欢“黑马豪取冠军”的“开挂”故事,“优等生”的人设并没有那么受观众喜爱。相对来说,真实的、与电视机前观众更相似的节目嘉宾更有观众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