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 聚焦cop15|地球就是人类的神山圣湖,我们再没有其他家园( 三 )


一瓶蜂蜜引发的良好生活
想要在社区里做任何事情 ,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当地人建立信任 。 人家为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要做保护?这事儿真的不是一个农民的本职工作 。 但是如果你保护的这个森林对他是有好处的 , 那这个关联就建立起来了 。 所以蜂蜜这个项目 , 一来二去之后 , 除了卖蜜之外的其他的工作 , 像是监测、宣传之类的 , 也都顺便做起来了 , 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 , 吸引了一批村子里年轻人的关注 。 年轻人们觉得这也是一个机会 , 就开始办蜂蜜的合作社 , 但其实养蜂这个事情挺靠天吃饭的 , 下雨多 , 影响产量;熊来了 , 把蜂蜜给吃掉了 , 产量也低……所以到现在为止 , 蜂蜜其实并没有给收入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 。 但对于这个村子 , 这个事情是一个润滑剂 , 开始让这个村子的老百姓 , 对保护有了不同的理解 。

当地青年和他的养蜂合作社 图源网络
保护熊猫带来了外界的关注 , 而这种关注本身对村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 于是这些年轻人就商量说干脆成立一个保护小区 , 把村子的集体林先保护起来 , 于是村里就成立了巡逻队 。 他们那个巡山可是真辛苦 , 四川都是那种直上直下的悬崖 , 巡护一次得走一个星期 。 而在申报保护地的过程中 , 当地林业局觉得这个想法挺好 , 干脆连着后面的那部分国有林场你们也一起保护起来得了 , 于是因为他们的这个举动 , 他们小村子就获得了林业局划拨的保护经费 。 与此同时 , 村民也想把河里的鱼给恢复起来 , 因为鱼其实是更贵的一个资源(本土的冷水鱼市场售价很高) 。 这里的鱼过去都被毒光了 , 现在他们又把鱼从其他地方引回来 , 辛辛苦苦的晚上都要守着怕人来偷 。 几年以后呢 , 鱼长大了 , 他们现在自己还没舍得卖这些鱼 , 但却引来了水獭……

年轻人也搞起了自然教育 图源网络
至此我们不妨看一下这些商业和保护交织的过程中动物的变化 , 我们对比了2012年和2016年的监测数据 , 可以看出比如熊猫的分布 , 是在逐渐往下面走 , 还有其他的动物 , 比如水獭的出现 , 羚牛来到了离村子很近的地方 , 偶尔还能在村口看见斑羚 。 动物多起来之后 , 又给了村民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个自然体验的目的地 , 可不可以进一步营造出一种良善的村民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呢?当地有个年轻人叫李芯锐 , 他曾经在城里当过大厨、当过军人 , 我就问他说你是在村里挣的多 , 还是在外面挣的多?他说钱肯定还是外面挣得多 , 但是感受是不一样的 , 在村里是你是给自己在做事情啊 , 在外面就是打工呀 , 那个感受是不一样的 , 所以从整体的幸福感来说 , 他选择在村子里生活 。

和大熊猫一起养蜂蜜的李芯锐 图源网络
现在关坝村也是蚂蚁森林的社区保护地之一了 , 整个村子也已经整合到了国家公园里面 。 事实上 , 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里面大概有一万多个村民 , 一万多人居住在这里 , 那么这里面的人到底怎么样生活?怎么样跟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呢?现在周边的村子也都在喊着说要做类似的事情 , 也有六七个村子开始在进行类似的尝试 。所以做保护要给人以希望 , 有的时候尽管你的尝试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 但对人心的激励确实会慢慢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
昂赛
下一个例子是三江源的昂赛 , 在这里又是不一样的情况 。 这里的老百姓对野生动物的态度相对比较缓和 , 因为藏传佛教里有众生平等、呵护自然的文化 , 同时还有神山圣湖这样的信仰体系 , 所以当地老乡骨子里觉得爱护野生动物是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

昂赛大峡谷风光 图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摄影|董正一
这也是我初到藏区时一个非常深的感受 , 因为在之前做熊猫保护的时候 , 总是有人问为什么要保护熊猫 , 这跟我有啥关系?但到了藏区 , 这好像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 反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 从2005年我们就开始探索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 三江源国家级保护区有1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 最初工作人员只有19人 , 后来逐步增加到40人 , 但管理这片土地依旧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就跟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提议说 , 不如让老百姓来做保护吧 。 老百姓很高兴 , 因为当时开矿很厉害 , 这些矿大部分是在他们的神山圣湖上面 , 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制止盗猎、违规开矿等行为 。 到了建立国家公园的时候 , 由当地居民参与的保护也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个机制上的创新 。 现在 ,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里生活的每一户人家都会有一名管护员 , 每个月1800元的工资 , 当然这里面也有扶贫的考虑 , 一举多得 , 一个监测保护体系就这样建立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