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 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严谨的科学与心灵的文学


太阳系 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严谨的科学与心灵的文学
文章图片

太阳系 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严谨的科学与心灵的文学
文章图片

太阳系 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严谨的科学与心灵的文学
文章图片

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 , 严谨的科学与心灵的文学昆虫的秘密 , 我们总是想知道得越多越好 。 19世纪了不起的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 , 其实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文学作家法布尔先生 , 为世人揭开了昆虫们鲜为人知的生存真相 , 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了不起的科学著作 。
无论世人再发现与找到多少新鲜的话题 , 都无法撼动法布尔的《昆虫记》巅峰之座的绝对地位 。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是法布尔整部作品中节选的一部分精华 , 蝉 , 螳螂 , 金步甲 , 蜜蜂等 , 都是我们既熟悉却并不曾洞悉的小而大的世界 。 昆虫家族种类数量庞大 , 对于它们的了解需要做极深入持久的观察 。 我总觉得当今社会再难出一个法布尔这样的科学家了 , 科技手段的便利 , 也使人类丧失了耐心与亲自体验的能力 。
法布尔的作品之所以历久弥新 , 是因为我们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人”的眼睛与心灵的存在 , 这不仅仅是一部科学科普作品 , 更是一篇篇精美真诚的散文 , 既严谨又颇具人性化 , 这使得我们不会对科普这种高高在上的东西产生距离感 , 而仿佛有一种一次次置身现场 , 与法布尔一同趴在地下 , 长久地观察一只小小的昆虫的入迷之感 。
这本书的译文很流畅自然 , 读起来很舒服 。
我们对于昆虫的了解有多少呢?在本书的第一节中 , 法布尔作了一些申明 。 其实人们对于昆虫的很大一部分认知都来源于一种误解 , 这种误解主要来自于故事、传说、寓言的传播 。 因为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 , 而故事并不需要十分的真相 , 它很大程度上会采取想象的添加 。 法布尔批判了造成这种误解的源头来自古老的寓言家拉封丹 。 但我认为 , 这种批评只是因为二者的立场与角度不同造成的 。 法布尔是科学家 , 需要真相 。 而拉封丹是故事家 , 他只需要想象 。 二者都没有错 。
但了解真相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 这样当我们去创作关于昆虫的故事时 , 也会基于一定的现实的基础去发挥想象 , 也不至于给读故事的孩子们造成一种错觉 。 所以创作者各种书籍都有必要涉足 。
法布尔对于昆虫的研究是十分严谨的 , 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试验 , 发现了小小昆虫的秘密 。 就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中 , 重新回到那个古老的幽静的岁月里 , 看一个个小生命是如何留下自己神圣的使命的 。
蝉夏天 , 蝉出现在干硬的土地上 , 路上遍布圆形小孔 。 那么 , 从洞中钻出的蝉的若虫 , 是如何在地下钻出一条生路的呢?
按说虫子在地下打洞 , 那些多余的土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 , 可是蝉的洞口没有土 。 法布尔觉得奇怪 , 通过观察发现 , 原来若虫浑身是充满液体的 , 而这些液体可以帮助它们在打洞时将土变成土浆 , 这样土便不会再发生松散而堵住道路 。
可是液体又来自哪里?原来若虫会寻找地下有生命力的根须 , 就像它们来到阳光下也在不断吸吮树干枝条上的液体一样 。
为了验证猜想 , 法布尔分别做了不同的试验 。 一只若虫充满液体 , 一只比较枯竭 。 结果证明果然没错 , 没有液体的若虫无法钻出土壤 。 而另一只似乎知道自己供给不足 , 很是节省 , 在十二天后终于成功 。
可见科学研究总是带点儿残忍的 , 总有一些牺牲品 。
蝉钻出洞外会寻找一个可以抓住的枝条开始蜕皮 , 整个过程需要三个小时 。 法布尔计了时 , 并详细记下了蜕皮过程 。
蝉的鸣叫在他眼中也有疑问 , 他发现蝉似乎是“聋子” , 因为对它们放炮也不能打扰它们 。 故此他认为蝉的鸣叫只是出于一种喜悦 。
通过对于蝉的观察 , 我在想 , 像法布尔这样的作家 , 科学家 , 现在应该是难得出现了 , 我们从前的岁月里出现的各种大师也都是再难出现了 。 这是为什么呢?
就比如法布尔创作的《昆虫记》吧 , 他的整部书都来自自己亲自的体验 , 用时间与眼睛一点点观察而来 , 这种用心创作的作品 , 是当今时代不可能再现的 。 因为我们有了手机摄像机各种精密仪器 , 一切先进的东西替代了人工 , 人不再有参与的热情 , 仪器得出更精密准确的答案与真相 , 可是独独缺少了灵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