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 利润骤降,股价大跌!万科赚的钱,都去哪了?( 二 )


问题在于 , 万科确实存在规模优势 , 但其规模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
▲图自网络
事实上 , 一些多元化的业务 , 万科也并没有进行完全并表 。
更进一步来说 , 在其内部 , 多元化之路并非畅通无阻 , 而是充满了争议 。 从王石声称“专注做住宅” , 到郁亮立志做“城市服务商” , 万科多元化业务搞来搞去 , 要大赚钱的迹象始终尚不能看出来 。
依照中报数据 , 万科此次营收1671亿元 , 房地产开发为1575.3亿 , 物业服务营收85.7亿 , 加起来达到1661亿 , 占比99.4% 。
这意味着 , 其他多元化业务营收占比仅0.6% 。
相比于短期数据 , 长时段的数据同样不理想 。
根据2020年报 , 物业、长租、商业地产、物流的营收分别为182亿、25.4亿、63.22亿和18.7亿 , 在4191亿元的总营收中占比依次为4.34%、0.6%、1.5%和0.45% 。 一句话 , 占比太低了 。
因此 , 从数据维度来看 , 那种片面进行开脱的观点也站不住脚 。
对万科来说 , 依托利息费用资本化比例低进行辩解的观点也似是而非 。 这一因素影响的是利息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的时间 , 而不是影响最终的利润 。
甚而言之 , 与其争论万科财报到底有多保守 , 不如直面“钱到底去了哪里”这一核心问题 。
3
命运:前景尚未明朗
在钱的去向问题上 ,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万科独特的合伙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下 , 包括普通员工、公司高管乃至外部力量 , 都摇身变为合伙人 。 理论上讲 , 这是利益均沾 , 风险绑定 。 但从实际层面看 , 小股东散户需要承担资本市场动荡后果的影响明显至少要更强烈 。
也因此 , 关于万科究竟为谁赚钱 , 一度引发热议 。
在这方面 , 也有相应的例子可以进行佐证 。 比如今年4月 , 万科持股机构盈安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再度增持万科股份 , 就触发了首次举牌 。
通过增持 , 公司管理层跟万科捆绑进一步强化 。 此前 , 万科也曾公开表示 , 合伙人通过持股计划和股东实现了利益的捆绑 。对万科来说相当于没有纯粹的管理层了 , 借助合伙制机制 , 管理人一并成为企业新的主人 。
问题在于 , 绑定员工和管理层后 , 背后那些“影子股东”又代表谁呢?对万科来说 , 真正的小股东散户的利益该如何保证呢?
在资本市场上 , 小股东散户在根本上是无力的被动接受者 。
9月1日 , 万科A股出现47.7亿元大宗交易 , 紧接着 , 9月2日又出现了6.45亿元大宗交易 , 前后卖方都是机构席位 , 买方则是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 , 合计成交股份数2.57亿股 。
此前 , 8月20日万科曾发布提示公告称 , 国信金鹏1号将于近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向其一致行动人盈安合伙、盈嘉众转让其持有万科股票;转让后 , 国信金鹏1号将不再持有万科A股票 。
据悉 , 在万科前十大股东中持股超2亿股的有深铁集团、国信金鹏分级1号等机构 , 相应持股数量分别为32.1亿股和2.57亿股 。 对此上述两次交易 , 可以发现与国信金鹏分级1号所持股高度吻合 。
试问 , 在这种操作中小股东散户会有插手和介入的能力和机会吗?
依照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信息 , 上述交易不过是万科内部自我置换而已 。 但此次交易结果并不平静 , 截至9月3日收盘 , 万科A股下跌1.27% 。 在这方面 , 小股东散户无疑是首当其冲 。
今年以来 , 万科多次不惜触顶拿地 , 也就是说拼着“0利润”获得土地 。 在这种情况下 , 员工管理者等股东的利益还能维持吗?
如果再进一步恶化 , 那么小股东散户的利益又回面临怎样的变化呢?
【万科|利润骤降,股价大跌!万科赚的钱,都去哪了?】万科 , 已处在命运攸关的一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