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 伏隔核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中的新作用机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伏隔核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中的新作用机制
文章图片

创伤后应激障碍 伏隔核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中的新作用机制

本文由brainnews脑科学世界团队原创编译 , 转载请联系授权 。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与创伤相关的失能障碍 ,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
尽管有研究表明PTSD与外周血白细胞的表观遗传改变相关 , 但尚不清楚这种改变在大脑中的什么部位发生 , 以及它们是否在PTSD中发挥了因果性作用 。
本研究利用动物PTSD模型发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中PTSD易感性DNA的甲基化特征较为明显 。 数据分析显示 , 在易感动物中 , 不同基因组CG位点的整体低甲基化 。 这与DNA甲基转移酶DNMT3a表达水平的降低有关 。
由于疾病的表观遗传变化涉及不同的基因途径 , 而不是单一的候选基因 , 接下来应寻找可能与PTSD有关的途径 。
通过对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分析 , 确定了调控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相关孤儿受体A(RAR Related Orphan Receptor A RORA)激活的RAR激活和LXR/RXR激活途径中的富集 。 在NAc内注射表达RORA或DNMT3a的慢病毒载体可逆转PTSD样行为 , 而下调RORA和DNMT3a则可增加PTSD样行为 。
为了将结果转化为一种潜在的药理学治疗策略 , 本研究还测试了使用甲基供体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 SAM)进行全身系统治疗的效果 , 以补充DNA甲基化 , 或维甲酸激活RORA下游通路 。
结果发现 , 甲基供体SAM和维甲酸联合治疗逆转了类似PTSD的行为 。 因此 , 本研究的数据指向了一种治疗PTSD的新方法 , 且这种方法可能适用于人类 。
图. Nac内RORA和DNMT3a过表达和敲低对PTSD样行为的影响
编译作者:Роза(brainnews创作团队)
校审:Freya(brainnews编辑部)
【创伤后应激障碍|伏隔核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中的新作用机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