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文章图片

 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文章图片

 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文章图片

 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文章图片

 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文章图片

 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文章图片

 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文章图片

 被誉为“行走的油包”的鸟,明明吃素却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南美洲作为世界七大洲之一 ,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植被动物 , 上千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 , 经交多个山脉海峡 , 也使得南美洲有着多样的气候环境 。
历史上也有许多古代文明在这里诞生 , 南美洲的原文化以印第安文化为主 , 在西班牙殖民者发现印加国后 , 对印加国的征服 , 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再到后来欧洲殖民者引进黑奴来补充缺失的动力 。 如今的南美洲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的发展 , 并且不断融合 , 使得南美洲的文化更加丰富 。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许多趣闻传说 , 早期对南美洲的探索里就有非常多的故事 , 不少小说电影也把许多宝藏的埋藏点设定在南美洲 , 这片陆地所诞生的文明和“特产”仍旧能够成为许多人乐此不疲的对话和讨论 。
神秘洞穴
南美洲的故事不少 , 曾经还有不少未解之谜在此地诞生 , 其中就有被传讹多年的洞穴考古而来的传说 。 在厄瓜多尔有一条地下隧道 , 这条隧道最初发现是在1965年由阿根廷考古学家胡安·莫里茨发现……
重点并不在于介绍这个神秘的故事 , 毕竟这个传说故事得到过“搞笑诺贝尔文学奖” , 故事性不言而喻 。 但厄瓜多尔的实际洞穴是存在的 , 也并没有传说中的四千公里长 , 这个距离都能穿过大洋彼岸到达另一个地方了 。 洞穴的所谓“遗迹”也不是什么外星文明 , 而是当地的印第安人在此活动的痕迹 , 在狩猎活动中通过对墙壁的简单处理 , 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什么远古文明 。 最初探险者们只想在这里去寻找黄金 , 不过后来却不了了之 , 消息也以讹传讹 , 越来越离谱 。
该洞穴入口在一个干谷的谷地 , 距离圣地亚哥河两公里 , 通过一条被称为“烟囱”的隧道 , 下降到隧道底部 , 就能来到一个大厅 。 洞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 叫做“油鸱洞” , 这是印第安人在此活动的真正原因 。
每年春天 , 当地的印第安土著分支出来的舒阿人便会带着藤梯和火把来到洞穴内部 , 进行捕猎 。 在我们熟悉的认知里 , 洞穴黑暗潮湿 , 通常还有大量蝙蝠 , 不少毒虫蚁兽 , 印第安人肯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 因为在这个洞穴中生存着一种鸟类 , 浑身充满丰富的油脂 , 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印第安人的重要油脂来源 。
油鸱
油鸱 , 听起来挺像“油脂“这个词 , 可能这也是它被称作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吧 。 油鸱在鸟的分类里较为特殊 , 属于夜鹰目 , 油鸱科 , 而且仅有这一种科属 。 作为夜行性鸟类 , 最大的特点便是活动时期是在夜晚 , 不同其他主要以昆虫为主的夜鹰目鸟类 , 油鸱喜爱吃油棕榈果 , 体型较小 , 尾部呈扇形 , 脚极小 , 身上还有白色斑点 , 肥胖圆润的体型从远处看去很像一个肉球 。
从玻利维亚到委内瑞拉这一段的热带雨林中都有分布 , 部分地区包括巴拿马、多巴哥也有少量分布 。 每当到了夜晚来临的时候 , 油鸱便会离开巢穴寻找多肉的果实 , 喙部尖端带钩状能够很方便的啄食果肉 , 最为常食用的是油棕榈果 , 这些果实通常含油量非常大 , 它们身体皮下便会积累出很厚的一层黄色脂肪 。
繁殖期间 , 油鸱会大量的聚集在洞穴岩壁的洼沟处建巢 , 并用嘴里分泌的粘液和未消化完的果肉混合在一起粘黏在岩壁上形成巢壁 。 由于幼鸟成长需要大量的进食 , 往往在身体里堆积的脂肪要比成年鸟类更加丰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