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归纳:人类400年科学发展历程,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第三部分)( 二 )


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进行了“格里菲斯实验” , 发现了细菌的遗传讯息会通过“转型定律”发生改变 。
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 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 , 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 , 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 。 于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
1932年欧内斯特·劳伦斯设计和制造第一台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 , 并获得193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 此外还发明了彩色显像管 。
1933年瓦尔特·迈斯纳与罗伯特·奥克森菲尔德发现“迈斯纳效应” , 和“零电阻现象”一起是实验上判定一个材料是否为超导体的两大要素 。
1934年恩利克·费米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产生人工放射现象 , 因此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35年鲁道夫·舍恩海默把示踪同位素引入生物化学 , 开创了“同位素标记法” 。
1937年卡洛佩里尔和埃米利奥·塞格雷创造出了第一个人工元素“鍀” , “鍀”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核磁扫描等检测设备 。
1939年莱纳斯·卡尔·鲍林发表《化学键的本质》 , 成为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 , 195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1942年沃纳·冯·布劳恩研发出了“V2火箭” , 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 , 被称作“导弹之父” 。 后来成功研发土星5号 , 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 是现代航天学的奠基人之一 。
恩利克·费米设计和制造出来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 , 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 。
1945年艾伦·麦席森·图灵写出一份长达50页的关于“自动计算机”(ACE)的设计说明书 , 这电脑的开端 , 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 , 即“图灵试验” 。 1950年制出了ACE样机 , 他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 。
美国“曼哈顿计划”成功研制并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瘦子” , 后将“小男孩”投向日本广岛、“胖子”投向日本长崎 。 参加此计划的著名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 , 奥本海默 , 费米 , 波尔 , 冯·诺依曼 , 拉比 , 劳伦斯 , 尤里 , 西伯格 , 吴健雄 , 钱学森等 。
前两期【第一部分】点此阅读:归纳:人类400年科学发展历程 , 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第一部分)
【爱因斯坦|归纳:人类400年科学发展历程,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点此阅读:归纳:人类400年科学发展历程 , 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第二部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