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源:东方IC
30秒快读1.中国量子卫星通信新突破:一个可在全球实现量子密钥分发的低轨“量子星座” , 预计明年将发射第一颗卫星 , 这将推动量子卫星通信进一步从科学实验室走向落地商业运营 。
2.目前 , 中国量子通信至少领先国际水平5年 , 如果基于中高轨的万公里量子通信卫星顺利发射 , 我国将至少领先10年 。
3.可预见的未来 , 量子优越性被打破将在今后几年成为常态 。
无论你身在世界何处 , 当地时间零点 , 抬头仰望星空 , 或许会看到一颗星星划过夜空 。 那是中国的“墨子号” ,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 2016年8月16日发射于酒泉航天基地的它 , 可以在青海的德令哈和云南的丽江间 , 搭建一条超过1200公里的光链路 , 每秒分发一对光子 , 实现同样的结果 , 光纤需要3万年 。
从星空回到地面 。 中国安徽合肥 , 一张全长1067公里的量子城域网正在建设中 , 这是全国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的量子城域网 , 建成后 , 将为合肥市区两级500多个部门提供量子安全服务 。
最后 , 打开手机 。 如果你和朋友更换了“量子密话”SIM卡 , 那么 , 每条短信在双方手机内将“阅后即焚” , 再不必担心隐私泄露 。
1900年 , 普朗克第一次窥见量子 , 人类推开微观世界大门 。 此后 , 玻尔曾说 , 经典世界是“一个四壁布满探测器的房间” , 现有世界万物都在房间内 。 120年后 , “量子力学”的第二次革命 , 将打开这个房间的窗户 , 重新审视量子世界 , 而中国 , 是这轮科学革命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阵地 。
图源:东方IC
“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系统性突破 , 推动我国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 ”9月18日 , 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共同主办的2021量子产业大会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潘建伟如是表示 。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则在大会主题演讲中透露 , 除了墨子号 , 一个可在全球实现量子密钥分发的低轨“量子星座” , 预计明年将发射第一颗卫星 , 这将推动量子卫星通信进一步从科学实验室走向落地商业运营 , “在量子通信领域 ,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 中国牢牢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 。 ”
从天到地再到人 , 中国量子的星辰大海 , 不仅在和世界顶尖科学家同台竞技的科研最前沿 , 更在走向规模化应用的量子信息技术产业中 。
第一张:领先五年的高科技名片完成量子通信“三步走”战略是中国领跑世界的高科技名片 。
20世纪初 , 量子力学的出现 , 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科学革命之一 , 直接推动半导体、激光、核能、超导、核磁共振等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 进入20世纪90年代 , 量子调控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人类可以对微观粒子的量子状态进行主动的精确操纵 , 从而诞生了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领域 , 量子通信便属于其中之一 。
近几年来 , 围绕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愿景目标 , 中国制定了“三步走”策略:基于现有光纤的城域网、基于可信中继的城际网和基于卫星中转的洲际网 。
“截至目前 , 中国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一路领跑 。 ”科大国盾量子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 。
从建成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 , 到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正式开通 , 再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完成三大科学实验任务、建立人类历史上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 我国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化技术储备基本完成 。
“目前 , 我们至少领先国际水平5年 , 如果基于中高轨的万公里量子通信卫星顺利发射 , 我们将至少领先10年 。 ”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成功极大激发了欧美国家在空间量子精密测量、空间基础量子物理等方面的热情 , 据王建宇介绍 , 2021年召开的G7峰会上 , 美、英、日等七国宣布将由政府及机构携手建设基于卫星的量子加密网络——“联邦量子系统” 。
此次大会 , 科大国盾量子发布了一款量子卫星地面站 , 和此前地面站相比 , 体积从20m3下降至小于1m3 , 重量从约12吨下降至小于100公斤 , 且成本从千万级下降至百万级 。 这是全球首款小型化、可移动的量子卫星地面站 , 它让卫星地面站从一项基建工程变成了一个设备 , 在一些不便于建造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地方 , 如海洋、岛屿等地 , 只要一台小型卫星地面站 , 便可以便捷、安全地获取量子密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