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我们都有打嗝的经历 , 尤其在吃完饭后 , 有时候会动不动就“额”一下 , 动不动就“额”一下 , 多喝水可以缓解打嗝 。
打嗝在医学上称为“呃逆” , 是由于横膈膜出现阵发性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 。 受到寒冷刺激、饱餐、大笑、吃饭过快和吃了干/硬的食物后 , 都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呃逆 。打嗝是我们鱼类祖先 , 联合我们两栖类祖先一起送给我们的进化“大礼包” 。 我们从鱼类祖先那儿 , 继承了控制呼吸的膈神经 , 又从两栖类的祖先那儿 , 继承了用鳃呼吸时关闭气管的反射 。 鳃位于颈部附近 , 鱼类是用鳃呼吸的 , 因此控制呼吸的膈神经遵从就近原则 , 从颈部发出 。
两栖类 , 已经进化出了功能完全的肺了 , 可以离开水环境 , 在陆地上自由的呼吸生活了 。 可是蝌蚪 , 也就是两栖类的幼体 , 依旧离不开水 , 并且还存在一个鳃和肺共存的阶段 。 蝌蚪在变态前基本用外鳃呼吸 , 但它又同时拥有肺 , 膈神经在控制呼吸时必须让气管闭合 , 才能保证水不会进入肺部 。
这种保护机制传给了人类 , 可是人类已经没有了鳃 , 当这种保护机制被激发的时候 , 就会出现打嗝的现象 。 从鳃到肺 , 膈神经控制的器官下移了不少 , 可是神经的出发点还是在原来的颈部 。
这就意味着连接颈部与肺部的膈神经会蜿蜒曲折 , 神经纤维也很长 , 任何一处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打嗝 。
喉返神经喉返神经有两条 , 左右各一条 , 是人体第十对脑神经中 , 迷走神经的分支 , 主要控制咽喉的运动 , 包括吞咽行为和日常发声 , 它从脑部发出 , 连接颈部的大量结构 。
喉返神经一如其名 , 解剖路径先向下深入心脏周边再返回喉部 , 支配喉部运动 。 这是让人非常疑惑的特征 , 进化为什么要绕这么远的弯路?
喉返神经最著名的特色 , 便是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中 , 随着颈部的长度增加 , 喉返神经便要绕更远的路径来返回喉部 , 因此在长颈鹿身上的喉返神经便长得惊人 。
喉返神经最早应是在原始鱼类身上出现 , 做为控制腮部肌肉的一条脑神经 , 而随着脊椎动物登陆以及羊膜动物的演化 , 动物出现明显的颈部 , 喉返神经的路径并无法从头设计 , 没有重新接驳到更流畅的路线 , 而是延续祖先绕路心脏后再回到喉部的特征 , 只能随着不同动物的颈部演化出不同的长度 。
这条神经在同为脊椎动物的恐龙身上也具有 , 在颈部特长的大型蜥脚类恐龙中 , 特别是波塞东龙、迷惑龙、阿根廷龙与易碎双腔龙这些著名的长颈恐龙身上 , 喉返神经可以达到夸张的20米至40米长度 。
喉返神经的曲折离奇突显出进化论的核心精神之一 , 便是演化无法从头再来 , 只是旧有构造的新适应 , 如动物的前肢 , 直立人类的灵巧双手 , 鸟类的翅膀等 , 均是鱼类祖先身上胸鳍的新应用 。
尾椎骨
尾椎骨 , 又叫尾骨 , 位于脊柱的末端 , 是丢失的尾巴的残余 。
尾巴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具有维持平衡的功能 , 这对直立行走的人类说不仅显得无用 , 还特别多余 , 想想看 , 拖着一条长尾巴走路 , 一定特别不方便 。 尾骨还是有一些次要的功能的 , 是某些肌肉和肌腱的附着点 , 这也是为什么尾骨没有进一步的消失的原因 。
实际上 , 人类的尾巴没有彻底的消失 。
所有哺乳动物在发育的某个阶段都有尾巴 。 在人类中 , 尾巴会在人类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 , 并且在31-35天大的胎儿中最为突出 。 也有一些人 , 会有天生的短尾结构 , 这些人的脊柱和头骨完全正常 , 唯一的区别是多了一条约十二厘米长的尾巴 。 幸运的是 , 这些尾巴可以通过手术切除 。
我们总是把自己当做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奇迹 , 是地球迄今为止 , 出现过的最高等的生命 。 但是 , 残酷的现实依旧提醒着我们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人类还是一条鱼、一只蛙、一头兽 , 我们的形态上的拓扑和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
推荐阅读
- 它们的智商已经高到人类无法理解,即使还没有爬到食物链顶端!
- 意大利考古学家进行挖掘 发现古代头盔和神庙遗址
- 远古时期的生物比如今生物体型都大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有8个迹象证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来临?科学家早已发出警告
- 5500万年前,地球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蛇
- 海洋动物也需要喝水,但海水很咸不能喝,那它们怎么喝到水?
- 科学之谜:人类真的是地球上唯一拥有意识的生物吗?其他动物呢?
- 高智商的人有7大特征,科学家已经证实,你符合几个呢?
- 地球2.3亿年前下了场200万年的雨,帮恐龙塑造一亿六千万年霸业
- 为什么鱼类在性成熟后,身体还能变大几十倍,人类却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