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 “铐”着孟晚舟的“电子脚镣”,到底是什么东西?专家:功能强大,超出区域就会报警


孟晚舟 “铐”着孟晚舟的“电子脚镣”,到底是什么东西?专家:功能强大,超出区域就会报警
文章图片

孟晚舟 “铐”着孟晚舟的“电子脚镣”,到底是什么东西?专家:功能强大,超出区域就会报警
文章图片

孟晚舟 “铐”着孟晚舟的“电子脚镣”,到底是什么东西?专家:功能强大,超出区域就会报警

电子脚镣是什么电子脚镣 , 具有定时自动以无线电等方式回传功能的手环 , 用意不是刑具那样能像传统的脚镣那样限制犯人的迁移自由与行为 , 而是确保犯人仍在可监控的距离范围内 。 这种脚镣在超越事先划定的地域后 , 就会发出警报 。
孟晚舟脚上的电子脚镣
电子脚镣具有经济成本低、即时、可靠和效果好的优点 , 使监狱(看守所)家庭化、社区化、无形化 , 体现了科学、文明、人道的法治理念 。 正因此 , 它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 , 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青睐 。 韩国法务部决定 , 自2008年9月1日开始 , 将对有强奸犯罪的前科者佩戴“电子脚镣” , 实施24小时的定位追踪 , 以便可以掌握他们的行踪 。 中国早已解决电子脚镣的技术问题 , 具备了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条件 。
电子脚镣最开始出现是在1983年 , 由美国地方法官杰克·拉乌与电脑经销商迈克尔·格斯共同改造发明了电子脚镣并推广开来 , 因此美国成为最先将电子脚镣作为刑罚工具的国家 , 初衷其实是为了减轻监狱的压力 , 但是佩戴者需要缴纳月费和设备的安装费 。
另外 , 电子脚镣推广应用 , 一种情况下可给那些因一方长期关押导致夫妻分居、家人无法相见的犯人提供短期相聚、共同生活的机会 , 从而使其与家人保持联系 , 可以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种能充分监控缓刑犯人的行为与活动范围 , 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 充分发挥缓刑考验期这一制度的缓冲作用;第三种情况 , 可及时对假释犯人在考验期内的各种表现进行了解、掌握 , 从而确保假释犯人在考验期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 相应减少对社会的威胁 , 无疑也能提高假释的实际效果;在强制措施中推广应用电子脚镣 , 则能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全方位监控 , 既不对其实行羁押 , 又能实时掌握其行踪 , 自然就可以扩大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 , 这对降低审前羁押率也是十分有益的 。
电子脚镣的弊端1、侵犯罪犯隐私
佩戴者的行踪被全天候监控 , 在法律没有剥夺其隐私权之前 , 该行为存在违法之虞 , 还涉及佩戴者的人权问题 。
2、不利于罪犯重新融入社会
脚踝的脚镣使佩戴者不得不将其罪行暴露于人前 , 公众的“歧视”打击着他们 , 使其无法洗心革面、重新融入社会 。
3、刺激罪犯报复社会
佩戴者难以重新融入社会、恢复正常生活 , 时间久了有时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 自我放弃、不管不顾 , 报复社会 。
4、增加财政负担
电子脚镣价格不菲 , 之前高云翔所自费佩戴的脚镣近10万元 , 大量推广使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大部分的佩戴者根本不愿或无力支付费用 。
5、过度替代原有刑罚
法国为了缓解监狱床位紧张的局面 , 从2018年开始大量使用电子脚镣替代入狱 , 而相关监管措施和人员跟不上 , 导致大量本应入狱的罪犯晃荡在街上 , 反而使犯罪率升高 。
我国为什么不推广电子脚镣?电子脚镣可以实时监控身处监狱外的嫌疑人或犯罪分子 , “这么好”的工具 , 我国为什么不引进并推广?
1、“基础设施”不到位
(1)在法律上 , 暂没有相关立法支持对罪犯使用电子脚镣追踪其定位、限制其活动 。
法无所依 , 贸然使用电子脚镣可能会造成对佩戴者自由权、隐私权的侵犯 。
(2)在技术上 , 国内的技术尚未成熟 , 电子脚镣容易被人为破坏 , 起不到监督和预警的作用 。
如果使用国外的电子脚镣则价格不菲 , 费用如何承担仍需进一步考虑 。
2、人权考量
在社会上 , 佩戴电子脚镣有歧视之嫌 , 还容易暴露行踪 , 侵犯隐私 , 不利于有前科者改过自新 。
效果存疑
如何引导犯案服刑完毕的人员重新回归社会一直都是政府很头疼的问题 , \"多进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犯案服刑人员无法正常地回归社会 。
【孟晚舟|“铐”着孟晚舟的“电子脚镣”,到底是什么东西?专家:功能强大,超出区域就会报警】如果还使用这种更容易识别出有犯罪历史的东西 , 对这些难以正常回归社会的人员可能会形成反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