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


科学家 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
文章图片

科学家 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
文章图片

科学家 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
文章图片

科学家 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
文章图片

科学家 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

2021年诺贝尔奖项陆续揭晓 , 这是一年一度的科学盛事 , 不仅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 同时又一次戳到了中国科学迷的痛处:如无意外 ,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奖项的名单里 , 照例不会出现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
而在自1901年起的120年间 , 全世界共有622位(人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 其中绝大多数为欧美籍 , 日本科学家也占了21位 , 中国科学家仅屠呦呦一人!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
有朋友会说:不对呀!你漏了杨振宁、李政道、高锟、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 , 他们可都是中国人!嗯 , 你讲的有道理 , 只是这些人全都是以美国科学家身份获奖 。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得奖少?到底是咱中国人天生比人家笨呢 , 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这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
首先 , 咱中国人不比人家笨 , 相比之下更能吃苦 , 大家对此都有共识 。 单就杨振宁来说 , 就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 至少也“与爱因斯坦比肩” 。 国际上只要举办奥林匹克物理、数学、信息学竞赛 , 拿一等奖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 , 那二等奖三等奖虽说是外国队 , 里头也不乏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面孔 。 这至少说明从智商与拔尖人才培养上 , 咱们不落人后 。
拿不到诺贝尔奖 , 一方面与国情有关 , 另一方面也跟诺贝尔的评选机制不无关系 。
中国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获奖是常态
诺贝尔奖是因瑞典科学家、商人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遗嘱设立 , 从他委托遗产的收益中每年拿出一部分 , 颁给“前一年给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人” , 其中自然科学奖项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类 。 每类获奖者可以得到(瓜分)900万瑞典克朗(666万人民币)奖金、一枚金质奖章和一张证书 。 钱不少 , 但与金钱相比 , 科学家更重视其背后的荣誉 , 因为这相当于全球科学界的最高认可 。
诺贝尔奖牌
这一“认可”来自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5位科学家加上院长 , 这6个人觉得你行 , 你就行 。 生物学或医学奖的评选评估阵容要大一些 , 他们是来自于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50位教授 。
你可能会说 , 既然评委都定了 , 咱们就往瑞典皇家科学院投论文 , 申报诺奖 , 投得多了 , 得奖的概率自然就更大嘛!
对不起 , 门都没有!人家不接受毛遂自荐 。
你哪怕觉得自己的成果很了不起 , 是造福全人类的 , 你在你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 , 要想得到这666万块钱 , 也得有人写推荐信才成 。 写信的人有讲究:他需要是评选委员会的委员或者委员特别邀请的人;以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或者评选委员会认为很有名的教授 。
李政道杨振宁是“圈内人”
这一下子就把能得奖的圈子画到了很小——简单说就是——你得有“关系” 。 打个比方: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量子物理学界有颠覆性的影响 , 但依然还是有许多科学家不服气 。 谁举荐了李、杨二人?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是他们俩的老师 , 是他给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写信 , 力荐自己的得意门生角逐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多少科学家穷尽毕生精力搞基础科学研究 , 他们的成果举世瞩目 , 但到死都盼诺奖而不得 , 而“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仅仅一年不到就拔得头筹 , 这与奥本海默的个人威望不无关系 。 按照诺贝尔奖的推荐与评选机制 , 你要是在它的朋友圈里 , 恭喜 , 你可能获得提名 。 如果这个圈子里的人不认识你 , 或者不管啥原因不认可你 , 那就很抱歉了 。
一般来讲没有谁能提前知道自己被提名(除非他悄悄告诉你) , 因为按规定提名名单要严格保密50年 , 大多数人至死都不会知道自己有没有上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