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 量子、语言和世界( 二 )


由此还可以引申出一些的就是 , 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认识的方式 , 或者说分类的方式 。 所以世界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 而是这些认识方式的叠加 , 只有当我们从某个角度认识的时候 , 这个世界就向我们呈现出我们要看的那个方面 。
而这种世界存在的方式 , 就可以被看作量子理论中的“叠加态” , 著名的薛定谔的那只猫 , 就是处在生与死的两种可能的叠加态当中 。 在量子理论中 , 世界仿佛是可能性的叠加态 , 只有当我们去观察并且参与其中的时候 , 叠加态的方程才会坍缩成某一种可能并向我们呈现 。
以上这些就是在不涉及任何数学和物理实验的情况下 , 能谈论的量子理论了 , 在深入了解这些理论的时候 , 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 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 和量子理论之间的“纠缠” 。
语言的量子隐喻
【物理学家|量子、语言和世界】语言也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 如果我们把粒子和波动抽象为个体和关系这两种模式的话 。
语言是由最小单位词汇构成的 , 这些词汇可以被看成一个个独立的粒子存在 , 当然这些词汇是有其代表的意义的 , 只不过含义可能不唯一 。 当我们把词汇汇聚在一起 , 形成一句话的时候 , 更重要的往往是语境 , 而不是具体某个词的意思 , 也就是说这些词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表达一句话的关键 , 这也就是语言的波动性 。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一个女孩种的树上有一些黄色的叶子 , 她把它们染成了绿色 。 她的邻居正在找一个绿色的主题 , 这个女孩就对摄影师说 , 拍我的树叶吧 , 它们都是绿色的 。
第二天 , 一位植物学家来找女孩 , 想要研究一下她树的绿色叶子 , 可女孩又说 , 这些叶子不是绿色的 。
同样的一棵树 , 对不同的人 , 女孩说出了不同的判断 , 表达了不同的意思 。 在这两个判断中 , 说给摄影师的绿色指的就是颜色 , 而说给植物学家的绿色就是指生命的、自然的颜色 。
如果语言仅仅是粒子的 , 就无法把这两句话区分开 , 这是必须要用到波动的关系特性 , 也就是通过语境来去判断这个绿的到底指的是什么 。 但这样一来 , 也会带来语言的测不准问题 , 当我们关注某一个词的真实含义 , 往往就会忽略掉语境的关系 , 但当我们把焦距拉开 , 关注语境的时候 , 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也会被模糊掉 。
实际情况就更不是如此的简单 , 设想一下当我们想要表达的时候 , 是如何挑选出一个个的词组成的句子?是什么力量 , 让我选择了用“选择”而不是“选出”或者“选中”?如果说背后是我们的意识或思维在其作用的话 , 那么在词语被选出前 , 意识或思维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的(因为在日常的体验中 , 思维和意识大多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的)?
如果不是意识在主动的挑选词汇 , 那么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 意识恰好碰到了那个他想用的词 , 就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么?而且我们还要面临着在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程度的词汇这种复杂的情况 , 在一个没有语言的大脑深渊中的意识 , 究竟如何点亮自己 , 在神经元中划过一道闪电 , 将词语找出并连成句子的呢?
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一句话也许能够带来启示 , 他说 , 图像激发幻想 , 言语刺激占有欲 。 意思就是图像往往能够描绘出诸多的可能性 , 而文字最终把这些可能性固定下来 。
如果用量子理论来构造一个语言的隐喻的话 , 就是围绕着要表达的意思 , 在意识中会有一种叠加态的存在 , 很多种表达的可能性叠加在一起 , 当我们的思维说话的时候 , 这些可能性坍缩为我们真正说出的那句话 。
当然 , 有的物理学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隐喻 , 目前有一些理论倾向认为人类大脑就是一个量子系统 , 语言也就是这个量子系统的一种表达产物 , 所以语言就具有量子特性 。 对此在人类还没有充分了解大脑产生意识的原理之前 , 也只能被当作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 对此不能太当真 , 也不能轻易否认 。
但当从量子过渡到语言的时候 , 这种同构带来的发现 , 可以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领域 , 也就是对世界整体的认识上 。
从量子、语言再到整个世界
量子理论带来的一个重大启示就是当我们将某些物体无限细分下去的时候 , 总有一些属性是无法再分的 。 反过来看 , 量子理论会带来一种被称作“涌现”的特性 , 也就是整体具有局部不具备的特性 。 这一点在人类身上最为明显 , 单独组成人体的那些原子、分子甚至器官都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 但当它们组成在一起 , 就形成了一个能思考的生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