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受噪声干扰,容易犯两种思维上的错误,希望你一个也没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更直白地说 , 有些人因为觉得自己懂得很多 , 所以就固执认为看到的就是事实 , 因为自己经历多 , 经验丰富 , 就以成功人士自居 , 然后就有了各种的自以为是 ,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 , 自己正在犯两种思维上的错误:思维偏差和噪声干扰 。
这也是丹尼尔·卡尼曼在打磨十年的新书《噪声》中 , 给我们思维上的启发 , 这样看来:知道得越多 , 未必越好;想法越多 , 未必是正确的;选择越多 , 越容易陷入误区 。
只有穿越噪声 , 才能远离偏差 , 才能做最优化的选择 , 才更容易走向成功 。
噪声产生判断偏差卡尼曼认为 , 人们的思维经常会产生错误 , 遇到系统性误差 , 也就是偏差 , 而偏差有两面性 。 一面是过度乐观的偏差 , 一面是过度悲观的偏差 。
比如说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中 , 一方认为无论对方是个老好人 , 无论自己说什么 , 做什么 , 对方都不会反驳 , 但往往事实会打脸 , 这就是乐观偏差;悲观偏差是在发生不好的事情时 , 过度地悲伤或恐惧 , 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糟糕 , 这就是因悲观而带来的偏差 。
还有就是当我们的关注点不一样的时候 , 也会带来不同的偏差 。 比如用情绪来判定或以解决问题来面对的时候 , 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 , 这就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 也就是受噪声的影响 。
所谓噪声 , 是指判断中不必要存在的变异 。 简言之 , 噪声就是影响我们正常判断的干扰因素 , 比如说环境干扰、人为干扰、认知干扰等 。
可以说噪声是无所不在的 , 我们自身的局限性 , 引起对一件事 , 一个事不全面的认识 , 这就是噪声所产生的干扰 。 只有我们意识到噪声对思维与行为的影响 , 才能有意识减少噪声 , 并减少因噪声而带来的危害 。
噪声对我们的影响前几天在跟孩子学校的领导沟通突然换老师问题时 , 我就被噪声所干扰 , 所以原本是倾诉和请求 , 最后却变成了蛮不讲理 , 也导致沟通陷入被动状态 。
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 不知道明明是学校做错了 , 为何自己还毫无招教之力 , 然后读了《噪声》之后 , 才发现是受到了噪声的干扰 , 而被对方的策略牵着步调走 。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 领导拿了换老师的合理性 , 用学校现实的难处以及考评新老师的指标来衡量 , 当时看到这个数据时 , 有种无可辩驳的事实 。
于是便从人文主义和情怀、感情上来说服学校 , 当时认为这是避其锋芒的做法 , 但忽略了正是这种偏差思维 , 才让沟通更陷入了被动状态 。
反观自己被领导的三个噪声干扰 , 分别是道德层面、数据体系、相对论这三个方面噪声的干扰 , 所以陷入了被动状态 。
首先 , 领导拿了如果要求换回老师 , 是现有老师的不尊重 , 是毁掉年轻老师的职业生涯 。
结合卡尼曼的《噪声》来看 , 是领导用了晓之以理 , 动之以情的道德绑架干扰来验证胡闹 , 把原本正常的诉求变成家长们的内疚之情 , 这就是利用了噪声的干扰 。
反过来说 , 家长提出安排一个更适合孩子的老师 , 不是对于新老师的不尊重 , 而是基于对孩子来说更适合的选择 。
抛开噪声干扰 , 新老师之所以得不到认可除了突然换老师带来的应激 , 还有自身的综合能力不过关 , 没有受到认可 ,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其次 , 数据体系的片面性 。 对于衡量数据好坏来说 , 除了整体平均数 , 还要考虑培优的平均数和方差 , 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全面的数据影响 。
但正是因为当时认知的不够 , 所以在面对数据的时候 , 就陷入了被动和僵局;
最后 , 相对论的悖论 。 领导拿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 , 这本来就是一种悖论 。
比如在《噪声》中提到的“天桥难题” , 5个人即将被一辆失控的电车撞死 , 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在天桥上正走着 , 如果把这个人推下去阻挡电车停下来 , 那么其他5个人就会得救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