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ost望远镜 这些“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值得被记住!


lamost望远镜 这些“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值得被记住!
文章图片

lamost望远镜 这些“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值得被记住!
文章图片

lamost望远镜 这些“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值得被记住!
文章图片

lamost望远镜 这些“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值得被记住!
文章图片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
在近1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就中 , 1950年以前 , 只有1项来自大科学装置;1970年后 , 有超过40%来自大科学装置 。 而到了1990年以后 , 这一比例高达48% 。
因此 , 大科学装置对于催生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而背后默默奉献的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工程师 , 是他们实现了技术的突破、领域的拓展 , 将中国科技一步步推向世界巅峰 。
他们 , 值得被记住!

谢家麟: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我国大科学装置工程中赫赫有名 。 它有多厉害?
这个装置 , 在20世纪80年代 , 投入了2.4亿 。
▲图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988年10月16日凌晨 , 它实现第一次对撞 , 被形容为“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 , 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 ”
而担任这项与“两弹一星”比肩任务的 , 是我国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院士 。
▲图为谢家麟院士
谢家麟是上世纪50年代归国的科学家之一 ,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加速器研制 。 留美期间 , 他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 。
归国后 , 他在加速器方向拿下了多个“第一”:我国脉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我国最早的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国内第一台电子回旋加速器……
1988年 , 他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任务 , 其优越性能 , 也使得中国高能物理所跻身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 。
曾有不少人问起他经历过的困难 , 老人总是笑道 , “什么叫科研?科研就是要解决种种困难和问题 , 在无路可走时走出一条新路 。 ”

徐洪杰:光源工程是干出来的
提到上海标志性建筑 , 你会想到什么?东方明珠塔?上海金茂大厦?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 , 有一只巨大的散发着绮丽色彩的“鹦鹉螺” , 也是上海向世界各国游客发出的一张“个性名片” , 它就是“上海光源” 。
▲图为坐落于上海张江科技园的“上海光源”
这个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投资12亿的高颜值大装置 , 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建成的最大规模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 。
1995年 , 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决定共同建设上海光源 。 徐洪杰在导师的举荐下 , 接下了这一任务 。 谁也没想过 , 这一干 , 就是整整15年 。
▲图为徐洪杰
由于研究方向的巨大差异 , 徐洪杰自嘲自己是“从专家到学生 , 再从学生到专家” 。
正是源于科研人员百折不挠的初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 徐洪杰和他的团队历时10余载 , 凭着坚定的信念 , 终于让上海光源成功落地“发光” 。
“五年 , 你不做其他研究 , 专心建设光源” , 15年前导师的话犹在耳畔 , 如今上海光源每年供光5500小时 , 支持近7000个课题 , 助力数项世界级成果的诞生 。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在贵州省黔南的一片巨型喀斯特地形中 , 静静卧着一口发射面积达30个足球场、一眼能看130多亿光年的“大锅” 。 它便是“中国天眼”—FAST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
▲图为坐落于贵州省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自建成至今 , 已发现370多颗脉冲星 , 并在快速射电暴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9月27日 , 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詹天佑奖正式颁发 , FAST在列 。
2017年10月 ,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 , 距离“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不到1个月 。
早在1993年 , 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 , 想要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 , 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 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 ”
▲图为南仁东
说建就建 。
1994年初 , 年近半百的南仁东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12年的选址之路 。 从壮年走到了暮年 , 他的脚印布满了贵州省几乎每一处有迹可循的洼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