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产品优化升级后新口径统计 , 并同步追溯去年同期数据 , 2021 年上半年 , 顺丰经济快递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148.90 亿元 , 同比增长了69.16% 。
但不得不提的是 , “经济件”相比“时效件”利润更薄 , 顺丰的经济快递拖累顺丰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8.6% , 跌到今年的10.1% 。
第三个因素 , 是顺丰从去年开始的过度投入 。
今年上半年 , 顺丰的运营成本同比增长37.26% , 达到794亿元 , 达到顺丰历史最高水平 。
根据中报解释 , 主要是因为业务增长引起成本增加 , 以及加大产能建设和新业务拓展等投入综合影响所致 。
从去年四季度以来 , 顺丰在基础物流体系建设层面加大了投入 , 包括丰网、同城急送以及斥巨资建设的鄂州机场 。 加之过年期间高昂的人力成本支出 , 导致顺丰入不敷出 。
糟糕的业绩 , 让顺丰的股价持续下滑 , 从年初最高达到116.5元 , 到现在的69元左右 , 已经接近腰斩 。
同时 , 顺丰遭到了基金经理的抛弃 。
Wind数据显示 , 去年年末 , 有196个基金产品持有顺丰 , 持仓市值301.78亿元 , 按照持仓市值来计算 , 在A股基金重仓股排名中排在15位;然而到了今年6月30日 , 持有的基金数量减少到了80家 , 持仓市值减少到111.97亿元 , 排名也下降到了64位 。
资金管理规模巨大的基金 , 基本都是价值投资者 。 其减持上市公司股份 , 除开赎回压力之下的被动操作之外 , 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个是估值远远偏离历史均值 , 市场价格过高;另一个就是 , 基本面发生了变化 , 公司内在价值下降 。
从这一点来看 , 顺丰显然被不少基金划入了“减持”名单 。
02、不得不做的尝试
不管是进军电商快递 , 还是加强布局其他方面 , 都是顺丰不得不做的尝试 。
其实这波快递内卷的主要战场 , 是电商件市场 , 和顺丰原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 在过去十年 , 由“通达系”掀起的价格战风生水起 , 顺丰曾两度入局低价电商件 , 但都因为不堪压力而退出 。
当时 , 顺丰对于电商件的判断是:快递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 在目前国内人工成本5%以上速度增长的背景下 , 一味靠着降低收单价格来带动发展 , 并不是一个长远的决策 。
但也因此 , 顺丰错过了整个电商爆发期 , 其在电商件方面的占比 , 要远远低于通达系快递 。
此次顺丰不得不下场开卷的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 , 顺丰的主力产品“时效件”的优势 , 正在逐渐丧失 , 再不出手 , 顺丰的营收可能就保不住了 。
其实早在2019年 , 顺丰国内时效产品的营收增速 , 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下滑 , 只有5.93% 。
2020年是顺丰的业绩爆发年 , 时效产品增长近17.41% , 但这包含疫情的特殊因素 。 疫情爆发后 , 其他快递公司因为禁运、人员返岗等问题导致站点倒闭 , 但顺丰一直在运营 。
所以 , 回归正常之后 , 顺丰的问题也回来了 。 2021年上半年 , 顺丰营收中 , 时效快递增速又回到了6.5% 。
顺丰时效件增长乏力 , 其实很好理解 。 在以前 , 只有顺丰快递和其他快递之分 , 顺丰是最快和最安全的 。
但就目前来说 , 一方面 , 同样定位高端的京东快递快速崛起;另外一方面 , 随着快递行业的马太效应形成 , 头部快递公司送件的速度越来越快 , 与顺丰的差距在变小 。
打个比方 , 一样物品从上海寄到北京 , 在以前 , 寄快件的人可能没那么多 , 顺丰的时效件思路就是 , 不管卡车能不能装满 , 都必须发车 , 以保证时效 。 但是 , “通达系”的快递并非如此 , 它们可能需要等个几天 , 等卡车装满再发车 , 以保证成本优势 。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 由于业务量大增 , 加上大数据带来的效率优化 , “通达系”的卡车可能一天就能装满很多辆 , 时效问题也就解决了 。
所以 , 顺丰的时效优势在逐渐淡去 。
另外 , 今年上半年 , 电子发票的推行 , 也给时效快递补上了一刀 。
在顺丰的营收构成中 , 时效件占比重极大 , 而时效件中发票类、合同类、档案类快递占比不少 。 随着发票电子化、档案电子化的逐渐普及 , 传统需要邮寄的纸质时效件数量锐减 , 这也使得时效快递的一块重要蛋糕大幅缩水 。
可能在更早的时候 , 顺丰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迟早会来到 。
从2011年开始 , 顺丰就开始寻找新的成长模式 , 进行商业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
顺丰尝试过做电商 。 2012年5月 , “顺丰优选”正式上线 , 依托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社区门店 , 为用户提供日常所需的全球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