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 量子简史(1672——2021),从一个光子说起( 三 )


级数

  • 1952年——大卫-玻姆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玻姆解释(也称为隐变量理论和试验波理论) 。
  • 1952年--沃尔夫冈-保罗(不要与沃尔夫冈·泡利混淆)发明了离子阱(后来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 。
  • 1956年——吴健雄进行了吴氏实验 , 证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parity violation ) 。
  • 1957年——休-埃弗雷特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
  • 1961年——Clauss J?nsson进行了电子的双缝实验 , 确立了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属性 。
  • 1963年——尤金-维格纳为量子力学中对称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1964年——约翰-斯图尔特-贝尔提出贝尔不等式(又称贝尔定理) , 以推翻量子力学中的隐变量理论 , 解决了EPR \"悖论\" 。
  • 1971年——马丁努斯-J-G-维特曼和杰拉杜斯-特霍夫特预测胶子的存在 。
  • 1982年——理查德-费曼在他的论文《用计算机模拟物理学》中介绍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 。
  • 量子应用(20世纪末-现在)
    随着费曼提出在量子硬件上模拟量子现象的想法 , 建立量子应用的竞赛变得更激烈 。 这一时期 , 伴随着新的量子协议硬件实现 , 以及量子算法的发明 。 同时 , 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出现了名为超弦理论和M理论的新理论 。
    • 1994年——彼得-肖尔发明了肖尔算法 , 该算法有可能打破现代的RSA密码学 。
    • 1995年——爱德华-威滕提出了M理论 , 重新审视了一个被抛弃的理论 , 弦理论 。
    • 1997年——两个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实现了量子隐形传态 。
    • 1998年——艾萨克-庄、尼尔-格申菲尔德和马克-库比内克创造了第一台量子计算机 , 可以接受一个输入并输出一个解 。
    建造量子计算机的竞赛开始了 , 由谷歌和IBM这样的科技巨头带头 。 人们更加重视量子现象的应用 。 同时 , 新的物理学路线发展起来 , 寻求将量子力学与引力合并为量子引力 , 寻求量子力学和弦理论的不同方法 。
    • 2000年--大卫-P-迪文森佐概述了创造量子比特的迪文森佐标准 。
    •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实验中证明了希格斯玻色子(俗称 \"上帝粒子\")的存在 。
    • 2014年——科学家们通过量子隐形传态在10英尺的距离内传输数据 , 错误率为零 。
    • 2016年--IBM推出基于云的平台IBM量子体验 。
    • 2019年——谷歌凭借其Sycamore量子处理器宣称量子霸权 。
    • 2020年——谷歌人工智能在超导量子计算机上模拟了哈特里-福克方程 , 说明了量子在化学问题上的优势 。
    • 2021年--费米实验室在实验中观测到muon介子的反常磁矩 。
    至此 , 我们完成了量子发展的时间表(尚未完成) 。 但是 , 正如我们所说的 , 这是一个动态的列表 , 随着更多的发展出现和我们对宇宙最小尺度的认识的扩大 , 这个列表会不断地被更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