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5个月赚走9亿,被网友追捧的“绿茶”二次IPO( 二 )


2021年前5个月 , 绿茶餐厅的营业收入达到9.06亿元 , 同比增长109.7%;同期净利润为4833万元 , 成功扭亏为盈 。
其中 , 支柱业务餐厅经营实现收入7.95亿元 , 占公司收入比重的87.7% , 规模同比增加128.37%;外卖服务实现收入1.11亿元 , 占公司收入比重的12.2% , 规模增加约31.9% 。

凡事都有两面性 , 快速扩张也为绿茶餐厅埋下了隐患 , 经营成本提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
2020年 , 绿茶餐厅的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使用权资产折旧、租金分别为5.96亿元、4.13亿元、1.34亿元、0.61亿元 , 四项成本合计12.03亿元 。
与此同时 , 上述四项经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全面提升 , 分别达到38.0%、26.3%、8.5%、3.9% 。
经营成本提升导致绿茶餐厅的盈利能力大滑坡 , 2018年至2020年 , 绿茶餐厅经调整后的净利润率分别为3.4%、6.1%、1.0% 。
绿茶餐厅的经营性现金流也呈现“过山车”走势 , 2018年至2020年 , 该数据分别为2.09亿元、3.86亿元、2.72亿元 。
在此期间 , 多项衡量餐厅经营情况优劣的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 2018年至2020年 , 绿茶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48次/日、3.34次/日、2.62次/日 , 连续两年下降 。
以“物美价廉”著称的绿茶餐厅 , 2020年人均消费同比上升至61.3元 , 但客流量同比下降13.82% 。 2018年至2020年 , 服务顾客总数分别为2393.4万人、2970.3万人、2559.8万人 。
在主打高性价比的绿茶餐厅 , 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客流量 , 但多项关键指标却显示出 , 绿茶餐厅越来越“留不住客人”了 。
这还与商业大环境的整体变迁挂钩 。 近年来 , 国内主要城市的商圈不断演变 , 购物中心的数量急剧上升 , 同时呈现高度分散的态势 , 直接后果就是客流量不可避免被分流 。
站在连锁品牌经营者的角度看 , 还像从前那样片面追求门店的大面积与高翻台显然已不合时宜 。 为生存下去 , 很多餐饮品牌都开始向“小店化”发展 。
身处其中 , 绿茶餐厅也在尝试“变小” 。 截止今年5月末 , 绿茶餐厅面积在450平以下的小型餐厅数量达到71家 , 相比2018年底多出48家 , 增幅明显 。

在绿茶餐厅二次递表港交所之际 , 外界对其关注度远胜从前 , 一些隐藏问题也被挖了出来 。
这其中 , 对绿茶餐厅造成最大困扰的是屡屡陷入商标侵权纠纷 。 绿茶餐厅在招股书中表示 , 在国内有19项待定商标申请 , 并且曾发现若干第三方未经本公司授权在尚无业务据点的城市使用或模仿绿茶商标或商号名称经营餐厅 。
公开信息显示 , 绿茶餐厅涉及知识产权权属、侵权纠纷案件而起诉他人或公司的记录共有20条 , 起诉对象涉及南京、广州、合肥、贵阳、呼和浩特等地名字包含“绿茶”的餐厅 。
2020年9月 , 杭州绿茶餐厅召开发布会 , 宣布向全国30多家“山寨”绿茶餐厅及餐厅场地提供方提出诉讼 。
虽然已发起多项商标侵权诉讼 , 但类似事件仍在发生 。 绿茶餐厅在招股书中直言:“我们或无法充分保障知识产权 , 这会损害我们品牌的价值及对我们的业务及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 ”
外忧之下 , 还有内患 。 绿茶餐厅不时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 , 也让其上市前景多了一层不确定性 。
2020年8月 , 位于河北石家庄桥西万象城店的绿茶餐厅后厨曝出食品安全隐患 , 包括后厨人员食用客人菜品、熟食放在垃圾桶上、待加工肉类食材堆放在地上 , 以及餐具未按要求消毒、部分员工没有健康证等多种问题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随后杭州、桂林、合肥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绿茶餐厅开展了食品安全突击检查 , 并在检查中发现个别餐具有少量积水、凉菜专间门不能自动闭合、半成品未张贴标签等问题 。
绿茶餐厅在招股书中提示风险称 , 如未能检测到有缺陷的食品供应品、卫生或清洁标准不佳等都可能对餐厅上桌的食品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 可能导致责任索赔、投诉或相关负面宣传 , 并可能导致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处罚或法院判赔 。
目前 , 休闲中式餐饮市场高度分散 , 2020年处于头部的五大品牌分别是“西贝”“小菜园”“太二”“绿茶”及“外婆家” , 总收入约占休闲中式餐饮市场总收入的3.8% 。
其中 , 西贝表现最为突出 , 市场份额突破1% , 其余4家差距微小 , 但竞争格外激烈 。 排名第四的绿茶餐厅 , 市场份额约为0.5% , 想要闯出重围绝非易事 。
在此背景下 , 成功登陆港交所或许并不是绿茶餐厅的终点 , 而是揭开了下半场竞争的幕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