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经营罪 南孚电池20年资本局


非法经营罪 南孚电池20年资本局

这应该是南孚电池距离A股最近的一次 。

A股上市公司安德利赶在9月的最后一天 , 发布了对南孚电池母公司亚锦科技的重组预案 。 二级市场却冷静得异乎寻常 , 节后连续两个交易日 , 公司股价收跌 。
南孚电池长达20年的资本运作 , 已让市场等待太久 。 而这次复杂的重组交易设计中 , 掺杂着太多的利益 , 投资者不得不擦亮眼睛 。
委身外资
南孚电池如今的资本迷局 , 在发展初期就已埋下了伏笔 。
南孚电池的前身 , 是创立于1954年的南平电池厂 , 位于偏远的福建南平山区 , 在那个时代 , 注定了落后 。
直到1976年 ,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陈来茂 , 来到了南平电池厂 , 凭借踏实肯干的精神 , 很快成为了电池厂的厂长 。
陈来茂刚来到这个山窝窝时 , 电池厂厂房设备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奇缺 。 他采取与大城市电池厂联营等方式 , 借牌加工 , 给厂子赢得了一线生机 。
十年后 , 陈茂来借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 , 看到了国内外电池企业存在的差距 , 也为南平电池厂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
1988年 , 企业引进外资 , 成立南平南孚电池公司 。 有了资金支持 , 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电池生产设备和技术 。 恰逢国内BP机风靡 , 电池的需求量大增 , 南孚电池快速崛起 。
从1993年起 , “南孚”电池销量就稳居国内碱锰电池第一 , 到了2003年 , 占据国内过半市场份额 。
在南孚的强力压制之下 , 国际巨头吉列集团进入中国10多年 , 始终无法在电池领域与南孚形成正面抗衡 。
世纪之交 , 正值南孚电池发展的黄金期 , 却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
1999年 , 在各方的撮合之下 , 摩根斯坦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等出资设立中国电池有限公司 , 成为了南孚电池的控股公司 , 中方持股51%、外方持股49% 。
仅仅一年之后 , 因一个股东急需资金 , 出售了部分股权给摩根斯坦利 , 中方对南孚电池的控制权旁落 。
2003年 , 美国吉列集团收购摩根斯坦利等外方股东所持中国电池公司股权 , 拿到了南孚电池的控制权 。 而吉列旗下的金霸王 , 正是南孚在中国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 。 期间 , 南孚电池险些面临被雪藏的命运 。
又过了两年 , 宝洁收购吉列 , 南孚电池再度易主 。
多次谋求上市
作为中国最大的“小电池”企业 , 外资一开始就看中了南孚电池广阔的市场前景 。 摩根斯坦利等通过在香港设立控股公司 , 设计的就是一条在海外上市的路径 。
然而 , 因为短期内股东变动过于频繁 , 南孚电池在香港上市的愿望搁浅 , 于是摩根斯坦利果断选择了股权转让获利退出 。
到了巨头宝洁旗下 , 旗下两个电池品牌左右手互搏 , 曾经的民族品牌将往哪里走?
正当外界疑惑之际 , 2014年 , 宝洁自身战略调整 , 欲将南孚电池剥离 。 此时 , 鼎晖资本挺身而出 , 经过激烈的争夺 , 以5.8亿美元将南孚电池78.77%股权收入囊中 。
为了这笔收购 , 鼎晖也背上了巨额债务 , 面临高额的财务成本 , 急需将南孚电池运作上市 。
在鼎晖的主导之下 , 南孚电池借壳亚锦科技登陆新三板 。
作为一家行业巨头 , 南孚电池显然不愿意长期委身新三板 。
2018年3月 , 亚锦科技宣布 , 对深圳鹏博实业增资15亿元 , 取得该公司40%股权 。 鹏博实业旗下最重要的资产 , 就是A股上市公司鹏博士 。 因此 , 外界解读南孚电池意欲借道上市 。 最终的事实证明 , 这桩交易只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
复杂的利益纠葛
安徽企业安德利(603031.SH)于2016年8月登陆上交所 , 其主要业务是在安徽省内三四线城市运营商超 。 上市之后 , 公司业绩即直线下滑 , 2020年更是录得亏损 。 今年上半年 , 亏损的局面仍未能扭转 。
业绩提振无力、转型无望 。 在公司上市刚满3年之时 , 公司原实控人陈学高 , 即转让公司部分股权 , 并放弃剩余股份的投票权 , 让渡了公司的实控权 。
随后的一两年内 , 陈学高密集转让公司股权 , 合计套现近9亿元 。
安德利急需转型 , 南孚电池需要寻求一个更大的资本平台 , 并让原始投资人获利退出 。
今年8月 , 得知亚锦科技控股股东宁波亚丰 , 与安徽某上市公司进行重组接洽未果 , 安德利相关人士主动与宁波亚丰取得联系 , 并推进多方重组 。
南孚电池是国内最大的“小电池”企业 , 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表现优异 。 安德利整体市值仅在40亿元左右 , 重组南孚电池无异于蛇吞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