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 WiFi建在月球上,太空互联网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二 )


这种网络不仅对偏远地区有效 , 对日常的互联网质量提升也颇有益处 。 例如我们乘坐飞机之时通常不能上网 , 即使可以 , 也是费用高昂、信号不稳、网速也不快 。 但是如果有了覆盖足够广阔的太空互联网 , 那么在飞机上的网络就能与在地面一样流畅 , 而资费也可以大大降低 。
这样看来 , 太空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但是人们之所以觉得太空互联网虚无缥缈 , 主要还是由于现在的太空互联网概念大于实际 , 在生活中尚未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 。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各国都在努力 , 其中也包括中国 , 并且中国在太空互联网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都是相当可观的 。
二、中国有望在新赛道上超车 , 而太空互联网无法单独存在截至去年 , 全球航天产业规模将近4000亿美元(约合2.5万亿元人民币) 。 而商业航天的规模占整个航天产业规模的80% , 在商业航天中卫星产业占比为80% , 而卫星通信服务的市场规模占整个卫星服务收入的90% 。
在规模如此巨大的市场中 , 随便分一杯羹就可以赚到不少钱 , 更何况是布局太空互联网 。 在中国 , 航天或许是最后一个开放的大规模工业体系 , 未来很可能发展成30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市场 。
从大方向来看 , 国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政策支持 。 早在2014年 , 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 其中首次提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 ,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 中国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自此打破桎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 商业航天的成果层出不穷 。
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鸿雁”由300多颗低轨卫星和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 , 旨在实现“沟通连万物 , 全球不失联” 。 2018年12月 , 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重庆号”成功发射 。
航天科工集团在2018年12月也成功发射“虹云”工程的第一颗卫星 。 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小卫星 , 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组网运行 , 构建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 , 预计在2022年完成部署 , 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无缝覆盖的宽带服务 。
去年9月 , 银河航天完成新一轮融资 , 估值超50亿元 , 加入了中国商业航天赛道的高估值行列 。
照此看来 , 到2022年 , 鸿雁、虹云、银河航天有望完成阶段性部署或是整个太空网络的建设 , 届时中国的卫星通信网络市场很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
然而 , 太空互联网并不会像某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取代当前的互联网 , 而是会成为全球网络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 如果把地面通信看作是二维 , 那么太空互联网就可以看作是三维 , 而“二维+三维”是目前最有利于全球通信网络质量提升的模式 , 也会让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的成本大幅降低 。 据估计 , 假如全球每个角落都能部署太空互联网 , 那么投入低轨道通信卫星的成本有机会降到基站建设的1% 。
如今中国在4G方面投资了2万亿元人民币 , 建设了400万个基站 。 如果融入太空互联网的方式 , 大概只需要投资几百亿元人民币 。 而5G基站有十几万 , 却只能覆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 还无法做到全面普及 , 如果有了太空互联网的加入 , 也能够加速做到全覆盖 。
而现在我们常说的6G网络 , 其实就是“空天地一体”多接入的新型融合架构 。 也就是在地面蜂窝移动网络的基础上 , 融合天基卫星网络 , 再通过多种异构网络混合组网 。
而中国在6G技术方面的探索相当领先:早在2019年 , 中国就成立了6G建设团队 。 2020年 , 中国第一颗6G实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成功发射 , 这也是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 。 在6G专利的申请数量方面 , 中国达到40.3% , 居全球首位 , 美国和日本分别以35.2%和9.9%的占比排名第二和第三 。
在全球商业通信卫星飞速发展的当今 , 提前占领市场很重要 。 而中国在太空互联网和6G方面占据先机且有足够的实力 , 未来或许能弯道超车引领潮流 。
三、太空互联网成“鲶鱼” , 中国通讯格局或将发生变革以中国在太空互联网领域的成绩和实力来看 , 未来很可能出现一家如同星链那样的巨头 。 它可能会让太空互联网与运营商的地面网络相结合 , 但同时可能也会给运营商带去一种无形的“压迫” 。 现在我们上网不得不使用三大运营商的业务 , 因为没有其他选择 , 而如果太空互联网领域发展出一家巨头 , 那么三大运营商可能就要面对一条“鲶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