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新一代疗法


 干细胞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新一代疗法
文章图片

 干细胞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新一代疗法
文章图片

 干细胞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新一代疗法
文章图片

干细胞疗法给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了希望 。 迄今为止 , 已有超过200项干细胞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被注册 , 主要为多发性硬化症、中风、帕金森和脊髓损伤 。
创伤性脑损伤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造成的损伤是永久性的 , 因此这种损伤的修复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 。

其中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是细胞疗法 , 即使用祖细胞或干细胞治疗脑损伤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
近期 , 《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上的新综述指出 , 使用多种成人多能干细胞治疗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预后 , 如外伤性脑损伤(TBI)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 。
这篇综述还对多能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势进行了阐述 , 帮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干细胞疗法治疗神经系统损伤广阔的应用前景!
影响数亿人的神经系统疾病

这项研究中提到了两种疾病:创伤性脑损伤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种疾病的临床概况 , 以及为什么研究者对干细胞治疗这两种疾病感兴趣 。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 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 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 虽然近十年来TBI的总体死亡率已经由50%降至了30%左右 , 但是仍有10%轻度TBI患者会遗留永久的神经功能障碍 , 中重度TBI患者的致残率甚至高达66%~100% , 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
TBI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 一方面是由原发性创伤的严重程度决定的 , 另一方面是与创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密切相关的 。
原发性损伤是指撕裂大脑组织和血管以及其他直接的机械损伤 , 原发性损伤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 , 且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 。 而继发性损伤是一个持续数月的进行性过程 , 在此过程中脑细胞逐渐丧失 , 脑容量逐渐减少 。 在急性期 , 治疗重点是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和维持正常颅内压 , 但并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 。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是一种永久性的感觉障碍 , 有时会被简称或被记成“神经性聋” , 病变主要在内耳 , 比如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等 。
当耳蜗的感音结构发生损伤 , 比如毛细胞缺失或基底膜损伤 , 中耳传过来的机械振动就没有办法转化成生物电能 , 也就是神经冲动 , 大脑就无法感知到声音 。
因为耳蜗对声音的感知是像钢琴键一样 , 不同的耳蜗毛细胞负责感知不同的频率 , 这种类型的听力损失除了表现为“听敏度下降”也就是小声听不到以外 , 大声还会嫌吵 , 对声音频率的分辨能力也变差 , 也就是有些声音能听到 , 但是听不清 , 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下或听言语声是更为困难 , 严重影响日常交流 。 SNHL影响着全世界2.7亿多人 , 发病率从新生儿的2-4/1000增加到3-17岁儿童的5-8/1000 , 65-74岁成人的33% 。
与创伤性脑损伤相比 ,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一种限制性更强的损伤 , 主要影响耳蜗功能 , 其次还可以导致神经发育异常 。 未经治疗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神经认知问题 。 目前尚无针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再生治疗方法 , 现有的治疗方法 。 例如助听器和耳蜗植入物 , 都是设计用来增强受损皮质器官的 ,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 。

多能干细胞治疗有何优势?干细胞可是一个大家族 , 根据不同的分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根据它的发育等级和分化能力 , 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 。 2006年 , Shinya Yamanka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 iPSC排除了伦理学争论 , 可以从患者自身的细胞产生 , 但在将 iPSCs 衍生的细胞应用于细胞治疗之前 , 仍然需要解决许多挑战 。 这些挑战包括检测和去除未完全诱导分化的细胞 , 解决产生的细胞中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以及克服移植时可能出现的致瘤性等 。 众所周知 ,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的修复和再生是困难的 。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紊乱 , 它们的治疗选择范围有限 , 与其他治疗领域相比 , 改进治疗的药物批准率仍然较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