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伯乐本身就是千里马”现象对国家和企事业兴衰的启示!( 二 )


如果没有华罗庚这个伯乐 , 陈景润这个千里马就是被终生埋没 , 1953年夏 , 20岁陈景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 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 。 但陈景润真的不适合当老师 , 他瘦小孱弱 , 不善言谈 , 很怕面对学生 , 学校只好让他批改作业 。 这样的遭际让陈景润很不快乐 , 积忧成疾 , 一年间竟然住院六次 , 批改作业的差事也没法好好完成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 1955年学校以“停职 , 回乡养病”为由 , 将他退回了厦门大学 。 厦大校长王亚南大度接受了他 , 安排他做了图书馆的资料员 。
这样的变故说不上光彩 , 陈景润反倒很高兴 。 因为离开了令他难堪的处境 , 他可以继续追寻心中的数学梦了 。 幼年时从老师那里了解了神奇的“哥德巴赫猜想” , 厦大数学系三年的学习 , 更使他喜欢上了理论数学 。 他执着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 并为之不懈努力着 。 在北京时他就开始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 了解研究动向 。 回到厦大后 , 更是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论著 , 提高学术水平 。
一天深夜 , 陈景润在研读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时 , 忽然看到了一处不易察觉的舛误 。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 , 彻夜未眠 , 反复推论 , 终于确信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它利问题的进展 。 于是赶写了一篇论文寄给华罗庚 , 并附上一信 , 对他心目中的大师说:“明珠上落下的灰尘 , 我愿帮您拭去 。 ”
华罗庚仔细读完陈景润的论文和书信 , 不禁拍案惊叹连说:“太好了!”自从《堆垒素数论》发表以来 , 不知经过了中外多少行家里手的阅、研 , 听到的都是赞美之词 , 从没有人发现过错误 。 现在 , 就在自己的祖国 , 居然有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提出独到的批评意见 , 华罗庚喜出望外 。
1956年 ,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数学研讨会 , 时任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走上讲台 。 他没有宣读论文 , 也没有做主旨讲话 , 而是庄严地宣布一位青年数学研究爱好者给他寄来了论文 , 对他的《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提出商榷 , 弥补和改进了这一问题 。 在华罗庚的建议下 , 陈景润被特邀参加这次数学讨论会 , 见到了心中的偶像 。 之后 , 华罗庚又把陈景润调入数学研究所 , 安排在自己身边工作 。 人们叹服于华罗庚的虚怀若谷和求才若渴 。 有了华罗庚的提携指导 , 有了数研所这方舞台 , 陈景润如鱼得水 , 从此他沉迷在数学王国的大海 , 真正开始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 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历程 。 十年之后 , 陈景润将潜心研究的成果写成《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俗称1+2)的论文先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通报》上公布 , 后又在《中国科学》上发表 。 陈景润的研究成果震惊了国际数学界 , 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第一人 。 他的这一成就 , 至今仍无人超越 。
3 , 哈代慧眼视才拉马努金
英国数学家哈代只所以能识别拉马努金这个千里马 , 首先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天才的数学家 , 他13岁进入以培养数学家著称的温切斯特学院 。 1896年去剑桥三一学院 , 并于1900年在剑桥获得一个职位 。 同年得史密斯奖 。 以后 , 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任教授 。 写出了近百篇论文 , 在丢番图逼近 , 堆垒数论、黎曼ξ函数、三角级数、不等式、级数与积分等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 , 同时是回归数现象发现者 。 哈代在20世纪上半叶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数学学派——英国分析学派 。 如果没有哈代这个伯乐 , 拉马努金这个千里马也会被终生埋没 。
拉马努金(1887-1920)是印度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天才之一 , 与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一样 , 也是自学成才 , 但与华罗庚又有很大的不同 , 因为华罗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成才的 , 受到了正规的数学训练 , 而拉马努金则是纯粹的自学成才 , 纯粹的野生野长 , 在他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 , 拉马努金和华罗庚一样 , 都很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 由于印度当时的数学水平不高 , 国内几乎没有人能看懂拉马努金的研究成果 , 于是 , 拉马努金的一个朋友艾亚尔建议他把研究成果寄给英国数学家 , 最初的两个数学家都未回音 。 1913年1月16日 , 他再次鼓起勇气写信给第三个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哈代(G. Hardy);信是这样开头的 , “尊敬的先生 , 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 , 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话 , 请您发表它们……”他还给哈代寄去了一大堆自己研究得出的数学公式和命题;由于没有证明的过程 , 有些连哈代也不大明白 。 哈代在咨询了另一个英国数学家、他的合作伙伴李特尔伍德(J. Littlewood)之后 , 认定拉马努金是一个难得的数学天才 。 哈代的慧眼识金 , 使得拉马努金能够在1914年进入剑桥大学 。 这则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为数学史乃至科学史上的传奇故事之一 , 同时作为两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 , 哈代因拉马努金而增光溢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