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宇航员则作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访客 , 经过 3 个月生活 , 验证了天宫空间站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天宫空间站 。 图片来自:新华社
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则是对之前任务的夯实和加强 , 航天器对接方式从水平对接转向更复杂的径向对接 , 三位航天员驻留时间翻倍 , 如任务完满结束 , 则意味着我国完成了天宫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 , 离目标——建成天宫空间站又近了一步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照片墙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项目的发展 , 从杨利伟到如今的王亚平、照片墙记录了每位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宇航员 ,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 , 这堵照片墙可能都?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新宇航员 。
图片来自:微博@我们的太空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和天和核心舱以及两艘货运飞船组合 , 实现 4 个飞行器组合飞行 , 和完整的天宫空间站对比 , 还缺少了问天和梦天两大实验舱 。
设计之初 , 这两座实验舱就确定了 20 吨级的航段规模 , 有了它们的加持 , 航天员们才能在天宫空间站中进行更高频率、更大范围的技术实验 。
▲ 天宫空间站结构
按照规划 , 我国将在 2022 年陆续发射这两座实验舱 , 并与天宫空间站交会对接 , 组成完全体 , 同时载人航天也会常态化 , 这将进一步揭开太空神秘的面纱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就提到了:
在轨的空间科普教育一定是将来空间站任务中的常态化工作之一 , 未来一定会利用空间站这个平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 , 比如结合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实验试验等进行科普活动 。
【土星|神舟十三号发射!女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还有这些亮点值得期待】这次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王亚平即将开启的太空授课就是落地实例 , 未来或许我们能以更多种多样的方式了解神秘的太空 。
推荐阅读
- 重大成就!我国首颗陆地探测卫星升空,印度人惊叹:真是不可思议
- 最亮的彗星身上发生了不寻常的事
- 屡次碰瓷中国空间站,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到底想干什么?
- 中国航天2022首次开门红,长二丁的成功发射,对全球贡献多大
- SpaceX破自己记录!拟2022年每周发一次火箭
- 发现新的外卫星候选者:它是真的吗?答案让人好奇
- 如何下载使用0.5米全国卫星影像?
- 6万卫星名额星链占4万,太空流氓马斯克,帮美国军方圈太空轨道
- 美人鱼是真实存在的吗?盘点这些目击事件
- 英国Space Power公司计划开发在轨激光能量传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