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之间遥遥相望,其中的宇航员是否能互相“串门”?( 二 )


毕竟在这上面的科学研究以及实验观测数据几乎都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 我们不如努力地筹备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主要是在国际空间站筹备建设的时候 , 我们国家也想要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 , 只可惜最终被婉言拒绝 。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空间站持有国表示:中国的整体实力对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 双方暂时不需要在这件事情上面展开合作 。
尽管我们承认在那个年代 , 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确实落后于其他国家 , 但又有谁会甘心被人如此轻视 。 自此以后 , 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研究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空间站 , 绝不能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轻视的信念 。
中国空间站
事实上 , 早在1992年 , 我们国家就已经确定了在载人航天工程上面“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第一步 , 发射载人飞船;第二部:宇航员太空行走;第三步 , 建造空间站 。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 , 我们国家对于空间站的建设有很高的期望 , 加入国际空间站建设也是为了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 。
只可惜 , 合作尚未开始就被拒绝 , 我们从此只能自行展开研究 。 好在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 , 不仅是曾经建造“两弹”的速度让人惊叹 , 在航空航天上的发展同样令人震惊 。
其他国家怎么也没有想到 , 中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竟然这么快就追了上来 。
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 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 成功围绕地球飞行十四圈并带着杨利伟归来 , 到今年10月16日6时56分 , 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顺利对接 。
中国仅仅只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便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 这绝对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 相比之下 , 其他国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稍微有些长了 。
不过即便取得了这样的成就 , 我们国家也并没有因此骄傲 。 为了更好的进行太空探索 , 实验以及研究 , 中国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和其他国家合作的可能性 。
曾经我们因科研实力和综合实力被国际空间站拒绝 , 相信如今国际空间站总该转变一下态度了 。
互相走访的可能性
很多人可能会思考 , 既然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 , 为什么还要寻求合作呢?事实上 , 个人的研究和探索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 只有互相借鉴 , 互相帮助 , 这才是人类在太空发展上最正确的选择 。
如果真的选择拒绝了合作 , 那和百年之前“闭关锁国”在本质上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截至目前为止 , 中国已经和十六个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 。
而其他国家只要在科技上达到一定水准 , 也不是没有合作的可能 。 除此以外 , 我们也一直希望能够和国际空间站友好交流 , 并从中学习到利于空间站发展的知识 。
那么问题来了 , 在之后的合作过程中 , 国际空间站与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在太空中是否能够像我们在地球表面一样相互走访呢?
就目前的航空科技来看 , 这一点是暂时还无法完成 。 虽然早在1986年 , 苏联宇航员列昂尼德·基济姆和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曾经在苏联的“联盟T-15“号飞船曾经成功地实现过跨飞任务 。
可是这和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之间的“走访”绝对是不同的 , 两者的难易程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
要知道苏联两位宇航员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次任务 , 主要是由于两个空间站本身就具有赤道相同的平面倾角 , 且轨道高度不一样 , 所以完成起来比较简单 。
可我们国家的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之间 , 高度是一致的 , 但赤道的倾角却是不同的 , 想要互相走访的难度自然不能和苏联宇航员“跨飞”进行类比 。
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因此妄自菲薄 , 现在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 , 将来必定能够完成 。 到了那个时候 , 即便高度以及轨道倾角都不一样 , 相信人类也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
如果这一设想能够成为现实 , 那对于人类的太空研究发展绝对有着里程碑一般的重要意义 。
首先 , 一旦太空互访能够实现 , 那就意味我们人类制作的宇航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 这对我们之后登陆其他星球以及探索其他地外太空 , 绝对有着很大的帮助 。
其次 , 以我们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 , 当空间站遇到意外之时 , 地面救援大概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 。 可如果空间站之间能够相互走访 , 那么宇航员们完全可以逃生到另一个空间站之中 , 这给他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