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 , 家乐福自己倒是泻火了 , 可消费者的脸却全丢了 。
深夜致歉的家乐福 , 为什么不值得同情?在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 , 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 家乐福曾被视为中国“大卖场”形态的开创者 , 但由于多次转型失败 , 渐渐成为时代的“弃子” 。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 如果读者稍微了解家乐福的发展史 , 不会不知道 , 自2011年起 , 家乐福中国的销售额便惨遇滑坡 。 某种程度上 , 失败的本土化战略是导致其“水土不服”核心原因 。
一方面 , 相较于此次事件中的“弱者”形象 , 事实上 , 家乐福对于供应商一直以“强势”著称 。 2011年 , 家乐福负面消息缠身 , 零供矛盾、劳资问题、价格欺诈等内部问题相继浮出水面 。 康师傅、中粮集团等生产商曾公开指责家乐福收费过高 , 一大批中小供应商不堪重负 , 纷纷选择逃离家乐福 。
【深夜致歉的家乐福,为什么不值得同情?】
另一方面 , 对互联网经济的迟滞导致了家乐福“大象难转身” 。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 , 家乐福的多次转型更像是一个“跟随者” , 无论是入局便利店与生鲜电商 , 抑或是转型新零售 , 尽管“求生欲”十足 , 但最终仍改变不了卖身的命运 。
更大的危机则来自于家乐福品牌形象的崩塌 。
据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官网显示 , 截至2021年2月 , 位于北京、昆明、青岛、福州等多地的家乐福商超存在产品质量问题 。 就在不久前 , 北京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刚刚对2021年上半年投诉数量排名前5位企业进行集中约谈 , 而家乐福的名字赫然在列 。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官网)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并满足顾客需求” 。 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曾这样阐述“何为企业” , 也暗示了“得品牌得天下”的原则 。 但显然 , 深陷品牌形象危机的家乐福尚不能准确理解这一定义 。
(图源:今日头条)
闹剧背后 , 是“会员制”新玩家难掩的焦虑一场闹剧背后 , 实则正暴露出家乐福对“会员制”的狭隘理解与对消费者的傲慢 。
事实上 , 会员制商超已在中国市场蔚然成风 , 仅在上海 , 便已有“内卷”之态 。 十里洋场不仅拥有着老牌玩家山姆与Costco , 同时也吸引着新人的入局 。 据媒体报道 , 盒马与家乐福均默契地选择将自己的首家会员店落户上海 。
新人如家乐福 , 并非不具有优势 , 但想要做好“会员生意”并非一日之功 。 头部玩家山姆与Costco等企业早已在“人、货、场”三大维度上建立了自己的先发优势 。 换言之 , 如今的“会员店”早已是一个高门槛与高壁垒的零售生意 。
得益于山姆与Costco的品牌积淀 , 在中国 , 目前会员制围绕“人”的市场教育已初步完成 。 换言之 , 曾被“免费经济”浸润着的中国消费者已然接受了“付费会员制”的商业模式 , 一种“以会员为中心”的新价值理念正成为会员制商超的“及格线” 。
仅从这一角度来看 , 家乐福远远未达“及格线” 。
而在“货”上 , 在严格的选品逻辑下 , “会员制”往往强调以产品打动人心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频频被安利“Costco什么值得买”、“山姆必买top10”的原因 。 这些自发的测评贴无形之中成了产品的实力见证 。 而反观家乐福 , 会员店开业的第一天以闹剧寥寥收场 , 来不及测评的消费者沦为了“闹剧”之下最大的炮灰 。
更别提以会员体验为核心的场景变革了 , 或许对此刻的家乐福会员们来说 , “供应商回购产品”“家乐福微博致歉”已戳破了他们对家乐福会员制的美好泡沫 。 到头来 , 最终默默受伤的还是终端的消费者 。
做比说显得更为重要 。 对此刻的家乐福来说 , “深夜小作文”无法改变落后的现状 , 与其控诉 , 不如转头修正自己的傲慢 。 毕竟 ,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在评论区里刷屏的“抵制家乐福”早已说明了一切 。
留给家乐福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
推荐阅读
- 整个车身过了停止线,是闯红灯吗
- 西安一商场,19年还曾入选零售百强,现却只剩一个空壳停业倒闭
- 昆虫有大脑吗?为什么能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存活一段时间
- 又一女富豪“凉了”:身价70亿曾是奥运火炬手,现却被万元悬赏
- 评评理!老家拆迁赔偿了41万,作为女儿的我竟被“扫地出门”
- 山姆超市真当自己是大爷了?当中国人是孙子?
- 山姆超市凉凉了,各地掀起退卡潮,只因态度不端正
- 外企越来越嚣张!山姆超市禁用新疆棉后,不道歉返威胁退卡客户
- 草丛中经常有“白色沫沫”,农村老人说是蛇的口水,这是真的吗?
- 男子擅自放飞无人机,竟是“天儿好想拍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