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类的“最后警告”!要拯救地球,只有这种方式了…



给人类的“最后警告”!要拯救地球,只有这种方式了…

文章图片


文/王兢
那些生活在未来时代的人将难以置信 , 我们这些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辛、痛苦与不幸 。
——弗朗西斯科·沃尔西奥神父 , 《瘟疫日记》 , 1631年 。
坏天气是暴怒上帝的仆人 , 它们联合起来将剩下的人类灭绝:群山喷火;大地动摇;疫气弥散 。
——让-尼古拉斯·帕里瓦尔 , 《黑铁世纪短史记》 , 南尼德兰 , 1653年 。
自从我在这个世界中感知到自我以来 , 我就发现自己几乎一直身处一场风暴之中 。
——约翰·洛克 , 《政府片论》 , 1660年 。
在安纳托利亚的所有城市 , 有如此之多的男女预言家兴风作浪 , 以至于所有人都全心全意地相信 , 世界末日已经到来……确实发生了种种自创世之日以来从未发生过的类似神迹与奇迹 。
——勒伊布·本·奥伊泽尔 , 《沙巴泰·泽维行传》 , 1665-1666年 。
至今见死人多而不惧者 , 因经见多也 。
——姚廷遴 , 《历年记》 , 1670年 。
单单从这些恐怖旁白就能读出 , 17世纪绵延全球的那场大危机 , 已经从气候异常变成了“人与人的战争” , 至今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余波荡漾 。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本书最为人称道者 , 莫过于引入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 为传统史学增添了更多的可能与方向 。 以冰川学、地质学、孢粉学与树木年轮学为先导 , 作者大量引入定量研究方法 , 以经得起事实验证的模型反推四百多年前的自然状况 , 辅以存续至今的大量文献史料 , 还原了那个“小冰河期”带来的危机时代:积温下降 , 作物减产 , 饥荒降临;水灾频频 , 地震屡发 , 瘟疫横行;统治崩溃 , 革命蜂起 , 战乱连年 。
如果文献充足 , 作者就会用这些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补充他的结论 , 丰富他的叙事;反之 , 对于当时的澳洲、黑非洲与南美洲这些“黑暗大陆” , 作者就只能从树木年轮与冰芯推测当时的惨烈情况了 。 不仅如此 , 作者还借助自然界“这名忠实可靠的记录者” , 像是“倒放录像带与录音带”一样 , 重构那些被17世纪时的人渲染、弱化甚或扭曲的历史记载 。
作者在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时不忘提醒我们 , 即便几百年前的人未能意识到这是一场糟糕透顶的全球性危机 , 除非出于政治原因 , 我们也不能苛责他们 , 因为这里存在一个简单易懂的“观测者效应”:观测结果的丰富 , 有时只是因为观测手段的改进 , 或者观测频率的增大 。 与“幸存者偏差”一样 , “观测者效应”也提醒历史研究者 , 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与一隙之得 。 《全球危机》里令人信服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 堪称当代史学研究的一剂良药 。
撰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而非“国别史的叠加” , 应当说是所有有志于此的历史学家的共同理想 。 《全球危机》从表面上来看仍然是分章分国别论述 , 但作者巧妙地以时间顺序为纲 , 以国别历史为目 , 依次叙述孕育危机、忍受危机、危机求生、直面危机、超越危机五大板块 , 纲举目张 , 拼出一张全景图像也不失细节材质 , 以时间顺序推进叙事也兼顾了逻辑因果联系 。
历史不可捉摸的不确定性与电光火石的偶然性本书的章节结构有章可循:第一部分“孕育危机”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这场危机的起因 。 第二部分“忍受危机”与第三部分“危机求生” , 则分章叙述各国的危机历史 。 第四部分“直面危机” , 从政治学、历史学等传统人文社科角度 , 分析这场蔓延全球的大危机背后都有哪些生成因素 。 第五部分“超越危机”(也可译为“走出危机”) , 则叙述了危机对人类历史留下的深远影响 。
读者会注意到 , 第二部分叙述的诸国受到危机的打击最重 , 危机带来的后果也最具连带效应 。 东亚大陆的明清鼎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 欧洲大陆的德意志“三十年战争”则将整个拉丁基督教世界都拖下了水 。 这两部分都在诠释作者在“忍受危机”板块里揭橥的“致命合力”与“总危机”理论——气候绝不是影响世界历史的唯一因素 , 也不是此后爆发危机的充要条件 。 气候变化(全球变冷)之所以酿就危机 , 还是因为一系列因果性与相关性制造的连锁反应——各地统治者在突如其来的气候剧变面前左支右绌 , 一个错误接着两三个错误 , 一句谎言催生十句谎言 , 一场革命接着另一场革命 , 一波战争葬送了好几处和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