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蜜雪冰城”要IPO?我们发现了西安“茶话弄”( 二 )


而放眼全国 , 截止9月 , 茶话弄在北京(6店)、重庆(7店)、甘肃(兰州2店 , 张掖、天水各1店)、宁夏(银川1店)、河南(郑州2店 , 三门峡1店)、江苏(东台1店)、山东(青岛4店)、新疆(乌市6店)、辽宁(大连1店)均有布局 。
▲图:网友在“茶话弄”官微下的留言
可以看出 , 虽然评论区中有很多东部城市的消费者对“茶话弄”的呼声很高 , 但其现阶段的省外扩张仍以北方二线城市为主 , 尤其是西北区域 。
【郑州“蜜雪冰城”要IPO?我们发现了西安“茶话弄”】如果再说还有异同的话 , 那就是“茶话弄”至今仍没有获得资本助力 。 不说“奈雪的茶”已经上市(02150) , 早在2019年 , “茶颜悦色”就获得了天图、顺为等众多投资方的数千万元融资 , 并在同年8月正式完成A+轮融资 。
我们虽然猜测这可能既有市场认知度的问题 , 也有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现实 。 但无论如何 , “茶话弄”的出现 , 证明“二线城市可以再现全国性的快消品牌” , 这也是我们本次写作的动力所在 。
不必羡慕:慢就是快“卫龙现象”曾令陕西财经圈讨论了一番 , 认为陕西几百家辣条公司干不过河南卫龙 , 但在我们看来 , 这与奶茶行业完全不同 。 因为卫龙最大的特点是“人家开发出了第一根辣条” , 把“品类”做成了“品牌” 。 何况 , 他们从2001年创业后足足20年 , 才在2021年提出了上市申请 。
这期间的秘密就在于——慢 。
与此相印证的 , 目前有不少专业媒体认为“蜜雪冰城是被迫IPO 。 ”善意的担忧点集中于以下数条:
1:食品安全:源源不断的加盟商会增强品控和质量的不确定性 , 比如今年有部分门店就被爆出的篡改开封食材日期标签、食品原材料存在安全等问题 。
2:扩张过度:加盟模式下的收入主要来自收取门店经营费和后期对供应链产品的加价 , 过度扩张会导致门店之间竞争加剧 , 长期会使单店收益下降 。
3:首尾效应:大资本进场前 , 最前面的加盟商是既得利益者 , 随着资本蜂拥下 , 这些上游投资者的选择性增强 , 而企业恰需要以上市来稳住这些中坚力量 。
▲图:近年来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变化
在上述公开信息中 , 金融棒棒糖团队的讨论进入了新阶段:“资本”是否真的适合茶饮这一快消领域?“瑞幸咖啡”的前车之鉴会不会轮番上演?
答案自然是不会 , 因为“资本当然是有益的 , 但前提是创业者要追求慢” , 最终在“快资本”与“慢创业”中达到一个平衡 , 而考验这个平衡的办法只有一个 , 那就是“消费者体验” 。
这其中 , 最佳代表就是——星巴克 。
慢创业:霍华德在1982年加入了星巴克 , 1987年收购了公司 , 1992年上市 。 1996年开始海外扩张 。 虽然今年已实现了30000多家店面 , 但也用足了30年时间 。 至于其1999年进入中国踏上了快车道 , 4800家店面的形成 , 也用去了20多年 。
▲图:星巴克西安钟楼店
快资本:霍华德与资本的搏弈也非常坎坷 , 80年代时他提出让“兼职伙伴”也能享受到医保福利 , 并向所有员工“平等发行”优先认股权 , 引发风投机构一片痛斥 , 担心这样极度影响利润和上市预期 , 但霍华德严肃的面对了这个挑战 , 并没有妥协 。
消费者体验:我们不想强调透明店面、时尚产品和轻柔音乐 , 消费者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服务员” , 在霍华德心中“员工”才是星巴克最重要的资产 , 毕竟递过咖啡的真人 , 令消费者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 。
基于这些理解 , 我们想向“茶话弄”等本土品牌提出建议:如果是想做长效生意 , 在加盟和直营中要做策略性优选 , 在资本和经营中可以探究平衡 , “不把茶饮当成网红” , 不赚快钱 , 才能走得足够远 。
毕竟 , 奶茶行业大火也不过是几年间的事 。
结语:
霍华德·舒尔茨(星巴克创始人):“理想如星辰 , 我们永不能触到 , 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 , 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