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屡现人设崩塌背后一场资本的“助纣为虐”

背后完全没有公司资源支持,只靠才艺和作品打天下的偶像几乎没有,因为如果不在各平台、社交媒体投入,就意味着没有曝光,一旦失去了定期曝光的机会,“糊掉”几乎是必然的。
来源丨等深线精选
采访人员丨黎慧玲 郑丹
编辑丨郝成
校对丨彭玉凤


“以前电视台最严,现在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力度,只会和电视台越来越同标。”

说这话的是一位高流量视频平台的内部人士。他所供职的视频平台上,选秀综艺是带来高流量的主力产品之一。但凡是选秀类节目,大都要涉及到投票,在电视台的选秀综艺节目的投票被严格规范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平台选秀综艺在投票环节,有不少“擦边球”的操作,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选秀类综艺,在网络平台上的迅速崛起,但是,收割过流量红利的平台意识到,现在,“擦边球”打不了了。

导致这一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家网信办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启动于6月16日,重点对诱导未成年人应援消费、粉丝互撕辱骂、攀比炫富、刷量控评、制造热点干扰舆论五类现象进行打击。截至《等深线》(ID:depthpaper)采访人员发稿时,专项行动恰好一月有余。

所谓饭圈,实际早有雏形,便是早年的“追星”。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和互联网的发达,以及资本对娱乐业的大举进驻,围绕“流量明星”,形成了一整套从线上到线下,涵盖资本、平台、渠道、粉丝等参与主体,最终实现流量变现的完整链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产业链,这其中,“收割利益”无处不在。

不过,与一般的产业链不同,“饭圈”生态有着极强的“社会性”,而在“饭圈”绵长的链条环节中,既有“打榜”这样以“优化自己”为核心操作,亦有“反黑”这样发生于竞争对手之间的直接交锋与行动,这些操作与行动,以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为阵地,以众多的粉丝为参与者,后来,便有向线下拓展迹象。在这其中,各个环节的利益主体分食利益,而对社会往往造成“公共资源被无效占用”甚至出现“群体对垒”的攻讦,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良影响。(打榜——指粉丝为偶像在各种榜单排行的评选中投票、拉票。反黑——指粉丝们对有关自己偶像的负面评论的应对。)

以“肖战227事件”为开端,经由《青春有你3》引发的倒奶事件,“饭圈问题”开始“出圈儿”,成为社会级别的现象。由此,监管部门开始强力介入,这其中既有规范行业发展,整顿无序生长的考虑,也有维护公序良俗,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强力监管,重构生态,并不意外。

这已经不是监管部门第一次针对饭圈现象的整顿治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饭圈恐怕又要迎来一轮新的变化。对于牵一发动全身的产业,它所影响到的可能也并非几个平台、几家公司、几个偶像,抑或几个暴露在外的饭圈团体。

如今,“饭圈”已经不是粉丝和流量明星以及这条产业链参与者的饭圈,而成为社会的“饭圈”。强力监管之下,流量明星、娱乐机构、互联网平台、经纪团队、应援组织者及至底层的粉丝,利益和生态重构已是必然。“饭圈”既然不是互联网上的法外之地,也就不可能游离于主流社会的公序良俗而存在。

“饭圈”归位,一切才刚刚开始。





明星屡现人设崩塌背后一场资本的“助纣为虐”

文章插图


那些饭圈表象

21岁的于倩今年读大三。他的第一个偶像是周杰伦。那一年,出道九年的周杰伦已经30岁,发表了20张专辑,举办过世界巡回演唱会,是当时绝对的华语圈顶流。于倩也像很多人一样,喜欢周杰伦这样的“潮流”明星,喜欢听他的歌刷他的新闻。

直到2012年,在中国,“饭圈”概念还未成熟,甚至连“粉丝”这个词也才在中文互联网流行不久。更早期,主流舆论里这些跟随造星迷走的人被称为“追星族”——甚至连这个词也是舶来品,彼时的日韩文化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相对低迷期后,随着诸多资本布局娱乐造星产业而步入繁荣,娱乐公司瞄准市场需求,以工业化流程来“造星”,收获粉丝后继而刺激艺人商业价值,已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

与于倩类似,茉阳的追星之途,一路经历《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从微博到豆瓣,打过榜,也参与反黑,与偶像同进退,并一步步从一个小粉丝,变成一群粉丝的“粉头”,又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感到索然无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