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屡现人设崩塌背后一场资本的“助纣为虐”( 三 )



做数据的不止有“女工”。“大的经纪公司都会养职粉(即‘职业粉丝’)和营销号,很猛,带节奏很有一套。”一位曾经从事过明星经纪的业内人士说,冲热搜要配多少个路人号多少蓝V号,都有熟练的操作模式,热搜榜单明码标价,市场上有不少专业做此类业务的外包公司。

随着层出不穷的民间偶像被视频平台、电视台、经纪公司们推向前台,经纪公司要维持旗下艺人的热度,也十分依靠这些平台和服务商。

也正因为如此,当主流舆论关注饭圈各种离经叛道的举动之外,还有一条复杂的暗流在左右着这些年轻人的行为。





明星屡现人设崩塌背后一场资本的“助纣为虐”

文章插图


资本“助纣”?

“这一行干到最后发现,就是钱。”从业多年的经纪人思云感慨,“没有资本推就会‘糊’”。(糊,指明星不红了,过气了)

与近年来无数新兴的文化现象和商业模式类似,所谓饭圈,在中国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真正的饭圈文化,几乎只有在亚洲才有。

最早的饭圈和偶像产业几乎都诞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当时,尽管正处于黄金时代的香港流行文化才是亚洲的顶流,但彼时的中国内地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娱乐消费能力仍停留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因此作为东亚发达国家的代表,日本和韩国是当时中国香港明星最常去开拓的市场。这也正是当时诸如张国荣、刘德华、张学友等中国港台巨星都必定要去日韩开办演唱会的原因。

有感于明星偶像的价值远超于人们过去对娱乐产业的想象,在庞大的需求和几乎所有亚洲偶像都要来韩发展的背景下,韩国本土开始诞生出造星产业的雏形,1989年,后来打造出东方神起的顶级造星公司SM在韩国成立,YG、JYP则于1996年、1997年相继成立。

这便是后来创造无数韩流偶像、横扫亚洲娱乐产业的三大顶级娱乐公司,包括安七炫、李孝利、尹恩惠等均为这些公司主推。同期,为了更好配合娱乐产业发展,“首尔歌谣”“金唱片大赏”“MAMA”三大韩国娱乐颁奖典礼陆续诞生,韩国电视台也跟随推出各类“打歌”“打榜”类节目,为偶像打榜,助推他们登上颁奖典礼,并最终靠投票“登顶”这样一套成熟的玩法自此诞生。

为了应援各自的偶像,粉丝们开始以专属的颜色、名字、官方周边来区别彼此的阵营,与过去纯粹追星相比,这种阵营式的归属感,瞬间横扫当年的几乎所有亚洲年轻人。

尤其在2003年东方神起出道,以及《X-man》《无限挑战》等综艺节目陆续推出,韩流几乎成为亚洲娱乐的顶级代表。在中国,喜欢韩国娱乐明星的群体被称为 “哈韩族”,他们模仿偶像们的穿着、发型。随着贴吧、论坛的诞生,互联网让中国的追星族们首次找到一块不受打扰的阵地。

韩国造星产业的成功,行业资本嗅到了偶像产业巨大的机会。到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中国电视史上里程碑式的真人选秀栏目《超级女声》,瞬间掀起全民追星热潮。


在那个许多人还用小灵通的年代,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的短信总数达到800多万,即使以每个手机投15票的上限算, 仅为这三位选手投票的就有54万人。

这套几乎完全从韩国搬来的玩法瞬间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此后几年里《加油好男儿》《我型我SHOW》等节目陆续登台,《超级女声》的现象级效应也首次为中国各路资本打开了偶像产业的大门。

到2009年,新浪微博成立,也就是同一年,28岁的杜华成立了后来名震饭圈的乐华娱乐。乐华并非生来就是“乐华”。那时期,国内新人多数选择去韩国学习,成团出道,再回国发展这样的路径。就在乐华成立的第二年, SM公司的当红人气组合Super Junior中国籍偶像艺人韩庚归国,迅速受到光线、华谊等娱乐巨头追逐,但最终韩庚还是选择了与彼时并无名气的新公司乐华娱乐签约。这其中的缘由,从后来乐华的发展路线中可寻到端倪。在韩庚加入后,乐华迅速走上了全面模仿韩国SM公司造星模式的道路。
明星屡现人设崩塌背后一场资本的“助纣为虐”
此后,乐华按照韩庚走过的成熟路线,开始以资本的力量将新人批量送往韩国,并通过与韩国经纪公司合作,助推新人成团,积攒人气,随后再转向国内发展。


不过,彼时的乐华除了韩庚之外还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偶像王牌,而当时在内地综艺、港台娱乐以及韩流的分庭抗礼,各自吸引关注的背景下,中国的追星一族几乎要同时面对以周杰伦、蔡依林、超级女声、以安七炫为代表的韩国组合HOT、以前田敦子为代表的日本组合AKB48,所构成的娱乐黄金年代。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从2000~2010年,即便娱乐产业和造星运动已初现雏形,但始终没有形成今日饭圈这样堪称一种文化现象的追星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