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老总惨死宾馆,引出案中案!记99年上海8·24杀人抢劫大案( 二 )


王晓君夫妇认为 ,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 , 只要有一个保安人员上前对这名形迹可疑者询问一下 , 惨案就可能避免 。 全宾馆共有62个摄像探头 , 9部电梯内和35个楼层走廊情况均尽收眼底 , 有3名保安人员日夜注视着墙上29个监视屏幕 。
宾馆监控录像但如此完善的监控设备却形同虚设 , 对凶手行为毫无察觉 , 电视监控保安人员及安全巡视员严重失职 , 难逃责任 。 他们同时强调 , 当发现王婷失去音讯后 , 他们及王婷的未婚夫从8月23日晚上9时至次日早上 , 多次从深圳来电要求宾馆帮助寻找 , 却遭拒绝 。 导致惨案直到王婷被害后17小时才发现 , 严重贻误了警方的侦破时机 。
王晓君夫妇的诉讼律师称 , 银河宾馆违反了《上海市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 没有严格执行宾馆访客制度 , 在凶手长达3个小时的逗留时间内未派人上前查验证件 。
针对王晓君夫妇的起诉 , 银河宾馆方面表示:目前宾馆正积极协助警方侦破此案 , 但在凶手还未抓获之前 , 还无法确认宾馆方面应负什么样的责任 , 因为 , 凶手如何进入王婷的客房还是个谜 。 如果王婷在走廊或大堂出事 , 宾馆应该负责 。 可宾馆客房是客人买断的生活空间 , 宾馆尊重客房内的私密性 , 一般只提供服务 。 所以现在要谈宾馆对王婷的死负什么责任还不是时候 。
三、命案牵出劫车案一个年轻靓丽的商界女老总 , 香消玉殒于上海滩著名的涉外宾馆 , 究竟是情杀 , 仇杀 , 还是谋财害命?这本身就是个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的热点 。 再加上一场标的巨大的官司 , 很快 , 这一由刑事案件引发的民事索赔案及有关的法律问题 ,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一时间 , 沪上各大报刊及外地的新闻媒体先后对此作了报道、转载 , 无形之中又给该案抹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
这一切显然给“8·24”专案组的全体侦查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 但久经考验的上海警方排除种种干扰 , 首先根据宾馆录像上疑凶的资料 , 致确定此人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 并勾勒出凶手的大致特征:外地来沪人员 , 会驾驶车辆 , 杀人目的为劫财 。
但该嫌疑人姓甚名谁 , 离开宾馆后又去了哪里 , 上海当时拥有出租车4万余辆 , 从中要找到一个面目模糊的犯罪嫌疑人坐过的那辆车 , 无疑是大海捞针 。
90年代的上海出租车于是 , 专案组决定立即向全社会公开发出通缉令 , 悬赏5万元 , 全力捉拿凶手 。 同时 , 专案组马上兵分数路 , 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犯罪嫌疑人的踪迹:一路继续深入宾馆 , 开展现场访问 , 查找可疑人员;一路根据现场留下的桑塔纳轿车钥匙 , 寻找车源;最后一路根据被害人家属提供的王婷在沪的社会关系 , 逐一调查、排摸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8月25日 , 汗流浃背的侦查员在市客管处的帮助下 , 找到了那位司机 。 该司机记性很好 , 一看录像便道:“这个人坐过我的车 , 从银河宾馆出来后到铁路上海站 , 他就下车了 。 自称也会开车 , 讲话是外地口音 。 ”
再进一步细问 , 该司机却怎么也回忆不起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了 。 案情 , 仍处在一片虚无缥缈、云遮雾掩之中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8月26日 , 在专案组的不懈努力和多方查找下 , 那把遗留在现场的桑塔纳轿车钥匙 , 最后终于打开了一个月前被遗弃在宝山区的一辆本市出租车的车门 。 据该车司机孙某反映 , 1998年7月26日晚 , 他在银河宾馆门口候客 , 一名操普通话的青年男子上了他的车 , 说要去宝山区大场南陈路某号 , 车至大场 , 该男子改称找不到路又使其返回长宁区天山路某号 。
男子熟门熟路地下了车 , 孙某向其要车钱时 , 此人突然用铁棍猛击孙某的头部 , 劫车而逃 。 7月28日 , 该车在宝山区被找到 , 但车钥匙失踪 。 孙某看了宾馆的监控录像后 , 向警方指认:“7·26”劫车案与“8·24”杀人抢劫案的嫌疑人的外貌特征相吻合 。
案情 , 开始峰回路转 。
 四、7月26日他不在上海令社会各界“牵肠挂肚”的“8·24”杀人抢劫案、终于理出了“头绪” 。 可专案组的侦查员明白 , 接下来他们将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查证任务 。 他们判断“7·26”劫车案与“8·24”杀人抢劫案为一人所作 , 作案者熟悉上海的地形 , 其经常在案发宾馆、长宁区天山路某弄、宝山区大场一带活动 , 目前经济状况十分拮据 。
根据上述分析的特点 , 专案组侦查员四面出击 , 将协查通知传真给各有关城市、乡村 。 特别是列出的重点地区——长宁区天山路某弄、宝山区大场等地 。 侦查员挨门逐户进行访问 , 列出重点对象60余人 , 一一甄别 , 又一一否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