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未成年犯罪 , 在2021年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有着重大调整和修改 。 以前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最低是十四周岁 , 现在降低至十二周岁 。 刑事责任年龄降低 , 有人欢喜有人忧 。 欢喜的是 , 法律可以严厉惩罚未成年暴力犯罪 , 让受害者家属心中得到慰藉;但是忧愁的是 , 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 , 意味着我国未成年犯罪需要用更加严厉的刑罚来约束 , 这说明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 也说明犯罪的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
庹庆明是四川雅安某中学的校长 , 同时也是提出未成年犯罪年龄下调草案的人 。 但是 , 他却补充说道 , 下调未成年犯罪年龄限制 , 只是“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治标不治本 。 想要真正降低未成年犯罪率 , 需要加强教育 。 教育才是根本 。
“教育”——听到这个词 , 许多家长下意识的反应是 , 这是教师干的活 , 跟他们家长没什么关系 。 然而 ,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 , 塑造、培养孩子性格的途径不止是学校 , 在家中同样会受到家长的影响 , 而且口头教育通常不是影响最深的 , 往往平时家长们自己的言行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引孩子性格的走向 。
然而 , 这些空泛的话语 , 无法阻止一例例因教育缺失带来的惨案 。 比如最近在江西发生的一起杀人案件:
在江西省贵溪市贵碧村 , 那里的村民们民风淳朴 , 邻里间非常和睦 , 常常聚在一起畅谈茶余饭后 。 村中居住的大都是儿童和老人 , 青壮年们则在外打工 。 本是一个平静的小乡村 , 却因为今年的杀人案而人人惶恐 。
5月31日晚上 , 6岁的欣欣和外公外婆吃完饭 , 便一块儿出去散步 , 刚出门正好碰到邻家的5岁男孩轩轩 , 于是便带着他一起溜达 。 直到他们一行人走到村口的幕布旁 , 外公外婆停下了脚步 。
这种幕布上放着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 , 老人家最喜欢看 , 因此村委会经常组织人来这里给大家放老电影 。 外公外婆驻足观望 , 欣欣和轩轩都有些索然无味 , 看了没一会儿便央求老人们先回家 。 由于村口离家只有五分钟的脚程 , 两个老人便随他们去了 。 结果他们未想到 , 就是这样的疏忽 , 让两个幼小的孩子丧了命 。
等到外公外婆回家 , 发现欣欣并没有回来 。 他们给邻居打电话 , 轩轩也没有回家 。 这下他们俩慌了神 , 连忙沿着回家的路寻找 , 结果最后在河里发现了两个小孩的尸体 。 外公外婆悲从中来 , 直接晕了过去 , 周围的人赶紧报了警 。
在警方的搜寻下 , 很快就有了结果 。 当时一户村民旁的监控完完整整记录到行凶的一幕 , 村里有名的“智障”阿飞将正在行走的欣欣和轩轩拖进屋里 , 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杀害后 , 抛尸河中 。 随后 , 警方立刻包围了阿飞家 , 不仅带走了他 , 还找到作案工具——水果刀 , 以及被阿飞奶奶洗得干干净净的衣物 。 不过很明显 , 在化学试剂的作用下 , 就算如何毁灭罪证 , 最后证据都会完完整整呈现出来 。
阿飞是谁?他为何要做出如此歹毒的事情?据村民们说 , 阿飞出生时智力低下 , 他父母很早就抛下他外出打工 , 独留一个智障儿童和智障奶奶在家 。 由于他们俩同时都属于智力低下 , 生活非常困难 , 经常受到邻里的帮助 。 阿飞很早就辍学在家 , 后来经村委会的帮助 , 给村里一户富裕人家做点短工贴补家用 。
15岁的阿飞除了智力低下外 , 性格也不讨喜 。 由于他先天性的疾病 , 无法融入村中的集体生活 , 为人比较孤僻 , 不爱说话 。 再加上平常很难理解周围人的行为和做法 , 几乎没有跟他关系很熟的朋友 。 死者欣欣和轩轩别说跟他有仇了 , 连话都没说过 。 因此对于阿飞杀人的动机 , 众人都感到非常不理解 。
(由于此案还在审理中 , 所以只能做大致的推断 。 )
虽然阿飞属于智力低下 , 但智力低下本身不能算作精神疾病的范畴 。 不过有研究表明 , 智力低下更容易引发精神疾病 , 如果阿飞除了智力低下外还有别的精神类疾病 , 有可能成为免除责任的理由 。 假如他没有精神疾病 , 那么需要为自己杀人的罪行负责 。
推荐阅读
- 儿子出生22天被偷,16年后寻回时,被人割了舌头,折磨成一级残疾
- 河北村霸孟玲芬案例:扇村民耳光,殴打记者,终获20年有期徒刑
- 妻子说在外逛街,丈夫通过手机定位却显示在宾馆,一时冲动酿成惨剧
- 合肥一女子因家庭纠纷,将2岁儿子从14楼扔下,人性险恶超乎想象
- 2014年上海一桩假富婆包养小鲜肉引发的荒唐伦理闹剧
- 男子到加油站加油时,120升的油箱却加到了160多升油,处罚来了
- 死刑犯王立华最后一晚,临刑前泪流满面忏悔,狱警:他不是真心!
- 湖南男子买私彩被骗1万后,如法炮制诈骗80个亿,家中现金堆成山
- 2020年上海男子侵犯10余名女性,无人报案,作案过程让人匪夷所思
- 2017年上海一场女老板包养软饭男引发的家庭伦理闹剧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