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用200万年进化出文明,为何存在了约1.6亿年的恐龙做不到?( 三 )


但与此同时 , 我们灵长类也不弱 , 很有可能会出现双线进化 。 因为恐龙家族在白垩纪后期已经丧失了一些生态位 , 比如树栖 , 早期的树栖恐龙进化成了鸟类 。
它们选择的方式是飞行而非灵长类的攀爬 , 这就让灵长类在树冠层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 。 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开始兴盛 , 这类植物比起中生代王道的裸子植物来说更复杂 , 也更考验食用它的动物 。
被子植物会结出果实 , 里面含有丰富的营养 , 同时采摘它需要付出努力 , 分辨它是否成熟需要三色视觉 , 即使恐龙还存在 , 灵长类依旧要面临这些问题 , 大脑皮层依旧会在这个时候得到提升 。
而伤齿龙是杂食动物 , 它并不完全依赖树栖 , 只是会在捕食猎物时才上树 , 它也不会以被子植物的果实为主食 , 这就让它们无需进化出臻于完美的攀爬技艺 , 也不用具备三色视觉 。
这些灵长类进化的契机还在 , 不会因为陨石没有来就改变 , 再来一次 , 灵长类依然会走上进化这条路 。 所以如果恐龙没有灭绝 , 的确会有许多哺乳动物无法突破自身的生态位 。
但灵长类这一支依旧会走上进化的道路 , 因为没有同生态位的恐龙来与之竞争 。 然而自然进化就是这么残酷 , 没有如果 , 最终伤齿龙还是灭绝了 , 我们人类成为了唯一的智慧物种 。
结语生物的进化由无数必然偶然串联在了一起 , 不会因为谁先来后到 , 或者谁存在的时间更长来决定的 。 恐龙比人类早出现 , 存在的时间也更长 , 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应该进化出智慧 。
人类进化出大脑是不断适应地球环境 , 由自然选择出来的 , 恐龙无法适应陨石之后的环境从而走向灭绝 , 看似是天灾 , 实则也是自然的选择 。
灾难面前众生平等 , 所有生物都在那个时期经历了陨石 , 无法适应自然就会被淘汰 。 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平静 , 恐龙静静地躺在地球的岩层里 。
大部分灵长类依旧生活在祖先生活的树上 , 只有人类离开了曾经的摇篮 , 走向了陆地 , 然后以此发散遍布全球 , 也不负古灵长类们6500万年前的苦心经营了 。

推荐阅读